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策划实战>详细内容
“力波”广告定位 一“波”三折
作者:佚名 时间:2001-11-6 字体:[大] [中] [小]
-
“力波”是上海啤酒市场上众多品牌之一。因为它身处上海,所以面临过于残酷的竞争。因为它身为品牌,必须要留给受众最强烈的印记。因为它陷于洋品牌的包围圈,更需唤起民众情怀 。也许就是这些原因 ,“力波”在广告主角形象——暗示消费者群的过程中不遗余力,但历三次大转折后,反而有虎头蛇尾之嫌。
一、 男子汉的力波
力波一开始是以男子汉的系列形象出现的。在其中一则代表性的广告中,一位衣着随和得体、面容端庄亲切的中年男子驾车行驶在暴雨后的小街上。这时,一个束手无策的年轻女教师和一群小学生映入眼帘,她们被积水拦在了马路对面。男子下了车,搬来砖块铺在水洼里。
在此系列广告中,中年男子的成熟、稳健与爱心随着力波啤酒的丰富泡沫溢满整个屏幕。在诸多啤酒广告中令人耳目一新。观众也自然会把力波作为一个男子汉的化身而接受它,这种接受是自愿且含有情感的。
二、 老百姓的力波
力波可能觉得它还必须更贴近群众一些。一段时间后,力波开始在镜头前广泛地询问街头百姓:3000元怎么赚?其中,给人印象颇深的是一位的哥,他很实在地说:够我开车到乌鲁木齐走个来回的。同时,滚动字幕说明喝力波最高中奖金额人民币3000元。
力波希望,还未完全富裕的老百姓们会为此而多多迅速地购买力波。这一次,力波有点像一位魅力不再的男人,在无他法吸引女友情况下,干脆就明示她有可能拥有一笔奖金:尽管不太多,但够得上普通人忙活一阵的了。
力波也许没有想到,只为碰运气而购买的话,老百姓更愿意在彩票上一展身手。
三、 上海人的力波
近日在上海一地铁大站行走时,几个擎柱各漆上一巨幅时尚男女的感觉型靓照。其中一个稍带奶油之气的男子衬衫领大开,呈陶醉思考状。红色醒目大字于一侧:阿拉上海人,阿拉喝力波啤酒。前日,一公交车缓缓驶过时,车身白底红字的又是这一行字。说实话,第一次见到这几个字是愕然,第二次则是愤然了。相信属于外地到上海开拓的一族,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人们曾数十年地热爱海派产品的品质,但也数十年地坚信上海自傲排外。近几年各地经济的发展及上海的逐步开放,互斥的形势有所缓和。力波三易形象,煞费一番苦心之后,还是闯入了敏感地带。
其实,即使是最纯正的上海人也不会因此口号而增加购买。上海自她诞生以来,就意味着变化与开放。上海人酷爱时尚,崇尚品牌,鄙弃专一。年轻人甚至完全周旋于几大洋啤品牌之间。力波此举实在是极不明智。
广告定位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让目标消费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一个品牌要让消费者产生积极的联想,它必须具备消费者购买这类产品时所重视的有关特征。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在上海的啤酒消费者中30-45岁的男性是最主要的消费群体,这一消费群体对品牌形象的看法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这群消费者的品牌人格化调查显示,他们理想中的啤酒品牌个性应该是:洒脱的、时尚的、具有男子汉气概、充满激情与活力、果断与坚韧。所以,男子汉的力波是深入人心的。
消费者往往把某个品牌形象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当作精神上的“自我”。啤酒带给消费者的是更多的心理上的满足,消费者籍此来表达自己的身份、享受精神上的愉悦、追求品位与流行等。力波广告定位主要是从心理层面来解释品牌的。而心理层面的品牌人格化,包括年龄、外貌、性格、阅历、言谈举止等。“上海人的力波”虽然在塑造品牌个性时更多添入了快乐、自由、时尚以及年轻等积极因素,但在品牌人格化的籍贯方面有了闪失。
近几年各地啤酒市场战日趋激烈,洋品牌的介入更是在上海推波助澜,地方性的啤酒企业的确度日唯艰。如何突出自己的品牌个性,成为争夺市场的一个关键。可以说,力波曾是个成功的男子汉,又变为平庸的逐利者,可最终还是躲回老家去了。力波最终的口号虽在某些方面与“长城永不倒,国货当自强”的口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其狭隘的地方主义是无法与广博的爱国主义相比的。力波一“波”三折、风头渐下的广告定位,对于地区性的企业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很好的说教:让他人接受你,首先要有接受他人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