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创意文案>详细内容
IMC、定位、USP及品牌形象理论该信谁(二)
作者:佚名 时间:2003-3-16 字体:[大] [中] [小]
-
可能有的广告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广告公司就是做品牌和传播的,只要让消费者喜欢就达到目的,其他的事情不是广告公司该做的,而且不太光彩,好汉就该明刀明枪的干。但是定位理论三种方法之一就是“攻击强势品牌的弱点”,难道你的企划书上写过打击对手的士气的目的?SWTO分析的目的就是寻找对手的弱点,强者的弱处不经打。这些都是NO光彩的?
如果以忘记4种理论得到的角度来看,以往拜读过的很多案例实际上苍白得很。如果以这种角度来看广告公司的服务水平,实在粗浅。和很多读者一样,领会《营销战》的精髓后,我吓出了一身冷汗。
正确的做法是,确定了你的思路后,4种理论只能当作工具来使用。USP、品牌形象、定位、IMC都不能成为九阴真经,最多是18般武器。武器和招式都有长短,而心法没有。
关于策略的认识,我认为按照哲学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解释比较合理。事物的发展有3个关键点:
1、起因:对起因的清楚认识基于对环境的透彻认识,环境里面充满了相生相克的事物,为了克制对方,才会谋发一个起因。所以以下3点标志你对起因的充分认识:
A、环境里事物的调和关系;
B、起因都是利己的,这个起因谋发后,对谁有利,对对手的伤害有多大。为了平衡双方阴阳关系,对手会用什么方式使这个起因达到目的后平衡关系,达到调和;
C、起因都有指向性,谋生它的初始目的是什么?
2、发展:前面说了,背景里的事物相生相克处于调和状态,但是一个起因发展了,就会打破调和。一颗石头出现在双方面前,大家都想用力来控制这颗石头以打击对方。
石头朝什么地方飞去,取决于谁的力量大,所以,认识施加给石头力量源的双方力量对比非常重要。
力量分为三种:
A、本身具有的力量;非常明显,比如实力、人才、渠道关系等等。
B、巧借的力量;比如世界杯期间出现的机会,是外在环境给予的。
C、将对手的弱点转借为自己的力量;太极拳就是充分借用对方的力量弱点,用很小的力量打败对手的典型。比如你虎虎一拳打来,整个身体重心前移,我就顺势一退,并再将你一拉;为了平衡重心,你往后一退,我在施加力量一推,你退的力量加上我推的力量足以让你摔到;你摔倒后我再来一脚,你就失败。
笔者在《练习策略神功》一文上详细的说了力量的来源,什么事情都可以转化为力量。比如找个好老婆,让你得到鼓励是力量,坏老婆拖后腿也是力量。对手的老总死了母亲,在他悲痛期间,也是有机可乘的力量。
以上ABC说得是正面的借用力量,自己完结自己具有的力量的反面案例如“步步高”、“巨人集团”,自己让自己陷入资金危机中,瓦解了自己的支柱力量。
3、结果:一方被石头打中后,宣布结果来到。认识结果的重要性,还是要放在整个环境的调和角度来看待,你消灭一股力量后,会出现新的力量和你对抗,必须马上做调整以适应新的阴阳环境。如果你没有一点阻力了,表明你将阴阳失调大出血而亡,比如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微软帝国要被《反垄断法》肢解,很多强势企业一夜而忘亡,都是这个道理。实在没有对手的话,按照《营销战》的说法,自己打自己可以永葆青春。
策略的精华就是:为了结果,认识起因,控制发展。
只有你的策略认识达到上面的要求后,再考虑运用什么手段。比如“七喜汽水”面临强大的可乐时,为了使自己脱颖而出,就运用“定位”手段,将自己定为“非可乐”,攻击对手的缺点:“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喝咖啡因,那就试试七喜”。我想,特劳特在做这一个案子时,首先是认真的分析了环境里敌我双方的力量,然后用定位的手段来借力的,而不是怀里抱着定位理论,到处找可以借力的地方。
前面谈到的“脑白金”案例,为什么不说是定位理论或者USP让他成功的呢?光有定位理论是不够的,史巨人充分的分析了环境的阴阳调和,光媒介投放力度,就是环境内对手无法模仿的力量。史巨人的还款事件,也可以转化为消费者对产品信任的力量,这对保健品太重要了。
相反,很多官商不做策略也可以成功,官商合一的力量,足够击败所有手段的力量。
所以无招胜有招,要求对策略精髓的认识,认识清楚起因、发展、结果前,忘记4种理论。
五、广告为什么失败
巧合事件让广告失败的情况很少,很多广告注定失败,很多广告失败的原因是根本不能做这个广告。后面2种失败,归结起来,都是策略的失败。
策略的失败不是广告人将策略理论学得不好,几个案例后都可以对一种策略手段驾轻就熟。
关键是广告人缺乏史巨人到巷头田间做调查的精神,关在家里做策略,开头几句话、结尾几句话弄成了广告八股。
广告失败的原因是不知所云,造成了目前广告市场的低迷,有哪一家广告公司或者广告人敢站出来说:“我们的策略是基于对行业的深入了解”,有点责任心的公司可能对一个客户进行深入的了解,光这一点就能让AE花费1年半载的时间,但是对客户的对手了解吗?对市场一线了解吗?对顾客了解吗?对这个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吗?如果有了解,那也不透彻。
检查自己的了解程度,可以随便找你的客户市场任何一件事情,然后按照“起因、发展、结果”的三步曲分析它,别说分析正确,能够分析出来就非常不错了。别说其他事件,就是自己的广告投放出来会对行业造成什么影响,我想广告公司都不敢肯定。
既然了解得不够透彻,谈什么思路清晰、确实可行呢?所以自己在干什么都不会清楚。
基本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很难。对客户行业的深入了解需要认认真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需要很多时间,以广告公司蜻蜓点水的服务是没有这份耐心的。所以,失败的案例以前有、现在有、未来还是有,笔者也无意去改变,因为相对于目前错误操作的力量,我的这点声音转化的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广告行业还会这样低迷下去,如同《不同于奥美的观点》一书上说的:国际4A行不通,我想加一句的是,本土广告照样行不通。
做为笔者,也只能在实践上尽力自我努力,因为缺乏支持的系统,我也无法在自己的工作中改变这些无能为力。不过以下的一些方法对自我努力有一点用,可以和大家分享:
1、认为自己是去企业找工作的,而不是专家。专家做的事情是去洗老总的脑袋,洗完了就走了,剩下的还是企业的事情。而认为自己是来这个企业找工作的,害怕自己做不好,就会非常虚心,觉得企业每一个人都比自己高明,因为他们先来很熟悉。对于一个现在行业里找饭吃的人,倾听、学习甚至是自己跑腿,都是应该的。
将自己降身份不如企业内的生产工人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自己在最短时间内心态、认识从一个工人成长为老总。
2、重视反对者的意见。一份方案提给客户后,总有人会有不同目的的不同声音,即便是多数人通过,老总准备和你签合同,也要重视那些反对者的意见。即便是错误的,但是认真思考对于你了解行业非常重要。
3、提出一些尴尬的假设,让客户里最有经验的人来回答,在他们的回答中,可能你会看到很多市调得不到的好东西。站在行业巨人的肩上成长。
虽然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但是这些办法实施后,几乎是谈一个客户成一个客户,客户感觉意见或方案很贴心。而我觉得关于对行业事物的认识上,客户都比我高明很多
USP
很多人认为USP在面临同质化时代已经没有操作空间,这是存在限制的,因为我们人为的把特的销售主张(与卖点的提法不同)理解为只能从产品本身去寻找、甚至USP就是理刑诉求的代名词,但其实USP的真正意义也是“心智”上的“独特利益关联”,尤其强调,这种需求时心理上的需求空白,当我们看到货架上大量的产品时,不要忘记,也许消费者心理上依然存在更多得未满足(需求空白)。
执行USP时,重点在于突破关键认知障碍,当需求不饱和时,描述需求(问题)及承诺即可,当存在置信度时,强调支持点(RTB),当需求度饱和时,强调独特性,在这里强调,正因为产品同质化,USP的能量作用才最大,因为一旦你真正寻找到了一个独特点,你就是唯一。
剩下的问题是,怎么找这一点,研究这个产品、研究所满足的需求,体验消费者的使用心态。观察个体模型的生活形态,看看竞争对手得说法,然后……酝酿、尝试、磨岛效应……
举两个例子,我们看看USP的鼻祖港达彼思如何操作:
市场成长期的USP——90年代中,调研发现大陆消费群对美发品的需求高度成长,但更多人无法承受到专业发廊美发的费用,市场需要一种方便在家使用、并具备专业发廊效果的美发产品,于是,开发这款产品,并形成独特的销售主张——做自己的美发专家!(这款mos单品销售额在98年高达3.4亿人民币,市场占有率告达31%,这仅仅是一款单品SKU,USP对英雄产品的成就可见一斑。)
市场衰退期的USP——进入2000年,尼尔森零研显示大化类美发用品市场出现衰退,但U&A研究表明,消费者依然存在对定型效果的不满足,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消费者的使用——消费者没有选用到合适定型能力的产品,于是我们行成一个传播概念:定型指数,并形成独特的销售主张:不同发质与发型,选择不同的定型指数。(遗憾的是这一概念在后期传播中美能很好得展开,并且迅速被众多竞争对手跟进抄袭)。
宝洁公司的概念发展体系强调:概念的形成来源于对市场的理解(市调、体验),并对产品开发和广告传播行成指导。
定位
科特勒对定位给出了三个坐标——需求类别、目标群组、解决方式,这更多是对企业内部发展战略上的定位,很显然不适用于对外的品牌传播。
所谓心理定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伦述,但归根结蒂的一点(必须强调!!!!)定位需要根据生意来源来确定,如:
竞争性定位,如对“怡冠——比红牛更安全的功能性饮料”、“全球通——成熟网络、主流选择”。(市场现有规模太小,业绩主要依靠直接分流对手、或面临对手直接分流威胁)。
重定义定位,如“七喜——非可乐”,“伊卡璐——洗护分开”,建立新的产品品类,实现需求替代性消费。
人群性定位,如“百事——新一代的选择”、“昂立一号——送给爸妈的实实在在”的礼物,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
地理性定位,常见于啤酒、报纸、房地产等集中在本地市场的消费,也可以演变成品牌来源性定位,如“科勒——领先美国的卫浴科技”、依云“源自法国阿尔卑斯山脉”。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尤其是客户总觉得竞争性定位的促销力最强,实际上应该是竞争杀伤性最直接而已,在各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无可厚非,但从对消费的提示性(拉动)来讲,这些定位的工具效用是等同的。
品牌形象
万宝路的牛仔形象使得品牌形象理论获得了被认可的机会,但某种意义上品牌形象理论只能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品牌形象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起到了识别、感召作用,不具备直接的促销力,某种情况下它尤其适用将不易传播的概念、产品变得直观化、亲近化,如很多烟草广告受到限制,不得不用一个其他形象来替代产品本身的炫耀作用,如“万宝路——牛仔”“红金龙——红金龙”、“白沙——鹤”等。或是需要将复杂概念、太过技术化的东东变得直观化、人性化、形象化,如“米其伦——轮胎巨人”、“全球通——发雕大师”;或来提升品牌的亲和力、借助特定形象传达特定的价值、调性,如“美的熊”、“绿巨人”、“老虎班尼”。其实从这些运用品牌形象取得效果的企业来看,都是财大气粗、一掷千金的主,毫无疑问,要塑造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是需要很大投入的,那些鼓吹通过品牌形象来突破同质化竞争的提法是危险的,尤其对新品牌、小品牌。
更多情况下,品牌形象是作为一种广告传播的附加属性,来潜移默化的占据消费者的“有限感性”。
综合以上,其实三者并无本质差异,策略人员在对整个行业、企业、消费者、竞争者进入深入研究后,决定到底要向市场输出什么样的信息,通过何种信道传达。对创意人员而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一信息进一步得概念化、媒体化。
策略向前看——前置分析做给谁看?
很多策略提案充满了不能说明问题的数据、玄虚的理论、空泛的理念、模式化的方法,缺乏深入的思考与观点碰撞,这样的策略象温吞水,没法让人眼前一亮。
难道策略人员总是不明白自己的任务,就是消化大量的信息,完成对行业的洞察,产生观点,指引并启发创作人员接下来的表现。
的确有很多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市场,象SWOT、4C、4P、AIDA、波特竞争、战略经营单位矩阵、市场理性系统、品牌维度检测......但是,千万记住,这都是你对行业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策略最核心的部分,顶多算是铺垫、支持。客户真正关心和真正需要的是,基于以上分析后,你所产生的建设性的观点、想法、构思,这是最重要的。因为:
1、它是从各种数据、各种理论解脱出来、驾驭关联、权衡对立后做出的选择,确定它之后,我们不会再被庞杂的信息吓倒(策略有了主心骨,而不再是一份庸长无论次的PPT);
2、它能够在客户的经验范畴内立足、也能够启发创作人员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找到碰撞点,最后,对消费者而言,不会是一个距离很远的概念;
3、必须确信你自己能够在30秒内清楚的阐述完策略的思路。
遗憾的是,很多策略只是在核心问题外围迂回,太多分析、太多结论、太多建议,把客户、创作人员、甚至自己给搞晕了。
策略向后看:策略与创意交棒
这个问题最大的争议在于:策略人员需要想象力吗!
策略人员必须能够做到,在写完策略之后,自己心中已经有了一套“保底”的表现,这不是苛求、也不是越俎代庖(这可能算是无边界管理,就像接力赛),因为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大大的好处:
确保策略能够对创作起到指引启发作用,策略必须有表现的空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策略点无法让创作人员表现,象“时尚”、“自我”等,很难有什么好方法表现,甚至有些概念连说清楚都很困难。
创意人员可以受策略人员的“创意”启发,举一反三。
策略人员能够预见到最终执行的效果,从而把控创作的出品是否文和策略(当然把控归把控,不要忘记对创意的宽容性)。
间而言之,策略就是要“大合——大开”。
继续讨论USP,举两个USP的例子:
南方周末——深入成就深度
南方日报——高度决定影响力
为什么说这是USP(独特的销售主张),
首先,它是一种主张;
其次,没有其他人此前提出;
最关键的一点,它对销售有引导力,这个引导作用从逻辑过程上是这样的:
——首先,确信受众(知识分子阶层)认同这一主张,
——南方周末是这一主张的产物,因为它有关怀国计民生、深入一线的记者、有敢于说真话的采编、曾经的一篇篇发人深醒的文章(这些都是支持点)......
——因此,认同这一主张的读者,会认同南方周末。
反过来看,南方周末的定位可以归结为——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阵地
这一策略在创作层面上很容易展开:
USP概念稿:从“深”这一点上作表现,譬如我们看到的抓痕篇;并可以展开系列稿:从“在一线的记者”、“讲真话的采编”等点上来支持主概念。
定位概念稿:从“阵地”这一点上作表现,或者“知识分子”的目标群体形象上作表现。
又譬如
南方日报——高度决定影响力
定位——华南政经主流媒体
USP——高度决定影响力
支持点(可以按FAB来阐述)
特点——党委机关报
优点——新闻准确性、政策权威性
利益点——让自己紧跟政策走向
创作组稿可以如下:
“主流”篇
“高”篇
“准确”篇
“走向”篇等
心得:
1、不要把USP等同于FAB(特优利)的销售说辞,否则你就无法解释下面的案例:
身体听你的,世界才会听你的——白兰氏
有健康就有将来——纽崔莱
2、优秀的USP可以直接生成创意、或者直接表述为广告语。
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深的思考,掌握更多的资讯,经历更多的实际操作,帮助你去作判断,其实策略就是在用不同的理论标尺去度量手上的案子,你会发现有块木桶短掉了,让后就会去修补,很多时候我们每种方法都是对的,因为你都是在把它往好的方向引导,尤其是对那些足够健康、足够强势的品牌,定位可以强化它、形象可以美化它,USP可以提升它,IMC可以拓展它,但是对于那些弱势品牌,你必须要关注它所面临的核心障碍、它所提供的营销资源能匹配哪一种战略;
而判断基于你所掌握的全部事实:扫描环境不是简简单单的SWOT或者4C分析了事,你必须具备宏大的视角、深邃的洞察、以及躬身体察的细致,这些对广告人的专业视野与从业心态提出很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告人是无法担负策略重任的(这里的策略不仅是广告/传播策略),自身的营销组合下面会很多具体的表征与深层次构造,不单纯是广告人眼中简简单单的4P两个字;消费者的4C以及生活形态,大量的调研访谈、深入的交流观察,你才会体会每一个枯燥数据后面鲜活的个体、产业环境是大背景、往往也是最具有颠覆力的O或者T,还有竞争对手的动作及目的指向。
这么多需要关注的信息,不是业内人士,很难做出判断,好的客户会自己消化,自己把握,你只需要在它的策略平台下构筑传播体系而已。相信我没错的,在这些方面,广告人最好去理解、去接受客户的灌输与策略,不要越俎代庖。
有了对行业的了解后,以及战略构想后,你需要最优化的配置你的营销资源,核心意念在于企业三大基本要素:“组织-流程-资源”对战略的兼容匹配,很多策略,你的客户是没有能力执行的,或者策略最核心的点,客户对应的组织层面上一片真空(不是所有公司都是无边界管理),或者客户的自身流程与策略相互底促,或者客户的营销资源无法承担着一战略构想的实施。
我打心眼里讨厌特劳特对科特勒教授的贬低,特劳特自我标榜实战派,但是它的理论根本没有超越科特勒的经典市场营销,比如它的营销战,就是资源的最优化配比,而正面、侧翼、游击,科特勒早在对孙子兵法的分析专著中就有所提及,而且,记住一点特劳特提倡的是“战术”而非“战略”,我觉得特劳特恰恰是没有大局观、缺乏系统性、忽视战略性的,他更多的成功案例在于单一品类的塑造,对复杂产品线的驾驭缺乏说服性案例(当然他自己也因此反对品牌过渡延伸)。
最优化的思路与营销战同出一这:根据市场需求分布排兵布阵,并寻求对手软肋作为突破,这其中大局观是必不可少的,特劳特的营销战让人们只知道可以“正面、侧面、迂回”,但忘记了发动战争前的谋局,举个例子:
联合利华如果没有“沙朗”“力士”“夏士莲”这一系列品牌战略布阵,它是无法去和保洁阵营对垒的,有了战略(布局)才有战术,我可以通过力士来消耗潘婷的营养概念,通过沙朗来压制沙宣的专业化,通过夏士莲的降价来全面冲击飘柔,这就是战略平台下的营销站。
为什么选择“低价侵袭飘柔”,
选择潘婷?力士虽然与“潘婷”针锋相对,但舒蕾同样虎视眈眈,不可冒进,只能慢慢侵吞;
海飞丝?作为保洁第二大洗发水品牌,利益点异常明确,且有风影与之纠缠,宜徐图之;
沙宣?品牌个性强烈,品牌忠诚度高,产品配方最好,短期内难以转换,不碰;
剩下“派哦柔”,虽为第一大,但价格敏感型用户居多,柔顺、自信的诉求并非不可取代需求;
于是,下调价格、更改配方、包装、扩张产品线、提升广告投入、强化分销......
回头来看,我觉得定位比起JWT的五步曲、奥美BUTTON,高明不了多少,而且特没章法,搞得人家德隆邓作的案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其实估计成美做康富莱、TCL时压跟美提定位,现套上去做案例来加强说服力,其实照说很多广告公司都玩的转“定位”:
——奥妮——抢占“黑发”定位
——长虹——抢占“国货精品”(与乐华“国际产品”相映成趣)
——乐百氏——纯净
——农夫山泉——天然
你成美NB啥呀?
再来谈IMC,我来看它象谁?
后半部分与澳美的360度没有区别,接触即传播。
前半部分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科特勒的经典市场营销早已宣扬多年,从宝洁到摩托罗拉,这一理念早已被灌输落实为具体的行动指导市场推广,4C、营销计划与组织等等早不新鲜。
越看越象.......imc就是主题营销的变种,确立一个主题(或者叫诉求、主张,或其他随便你),展开,通过各类传播渠道、把互补的信息传达给你,影响你对某一品拍的态度与行为。
但是,imc所以称得上是经典,在于它对传统媒体、被动传播的颠覆,以及信息传播的一致、关联、聚焦,由此适应了媒体膨胀、媒体效率下滑的形势。
回过头,玩的转IMC的相信没有几家公司,真正的imc需要市调、创意、媒体、行销不同背景的人来共同完成,如果要实现整合贯通,必须是一个熟悉这四个方面的人(四个方面的专业性、而不是浮光掠影),这样才能保持策略精髓的始终贯穿,这样的人真是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