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告业正在离品牌越来越远
- ·论中国广告业的主要矛盾
- ·春节过后,哪种状态可以让广告业
- ·2017年广告业务应如何破局?
- ·观点2016年最能推动广告业发
-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重庆广告业面
- ·广告业被毁了吗?
- ·互联网如何改变广告业
- ·广告业的“老人与海”
- ·广告业资本并购的战略思考
- ·广告业并购,看上去很美
- ·广告业客户市场分裂,资本并购难
- ·并购是中国广告业风险应对之举
- ·餐饮广告业务员需要的思维模式
- ·广告业整合营销的发展趋势
- ·中国广告业发展之未来趋势
- ·华而不实的广告业界
- ·奥美不是品牌?——奥美零收费凸
- ·广告业务员做销售必备的技巧和常
- ·由巴西广告业前生今世看“飞机稿
- ·广告业务员培训教程(初级)
- ·中国广告业还有希望吗?
- ·在广告业萧条期摇滚前行
- ·广告业,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一
- ·回复从事广告业务的读者的一封信
- ·广告业的信任危机
- ·广告业,该洗牌了
- ·广告业:鲶鱼是被鲨鱼吃掉的
- ·安徽电台及广告业务推广如何出牌
- ·2008年中国广告业在天灾人祸
- ·为我从事的广告业忏悔
- ·广告业的黎明,再次降临
- ·中国广告业急需优秀文案
- ·用文化拯救中国广告业
- ·中国广告业的危机与出路
早在去年11月,本刊记者有幸列席广州4A的一个内部会议。几个匆匆而来却又正襟危坐的4A老总要商讨什么大事呢?原来,越来越多的广告客户喜欢让广告公司疯狂比稿,却又不愿意支付比稿费。不仅如此,某地一个公司招标广告代理,竟向广告公司开设数千元竞标入场费。显然,4A们被激怒了,但是一番口水之后,似乎也拿不出有效应对之策。在“活命哲学”驱使下,延揽客户的工作越来越像一场叼羊比赛,你稍微分神,就会被别人从你手中把羊抢走。时至今日,包括一些4A成员在内,也已自降身份,屈就于价格战和客户意
广州,你还是我们熟悉的那块诞生过无数经典广告的土地吗?还是那个滋润、培养了几代广告人的广告中心地带吗?还有那股敢与国际4A平起平坐、分庭抗礼的“三元里”豪气吗?为此,本刊走访了几乎所有愿意出面的广州一线广告公司的老总,借他们之口回首昨日的辉煌,检讨今日的边缘化,倾吐明天的突破路径。此外也请了一些外埠广告同行和企业人士参与讨论。正如中合玖鼎广告公司总经理张鼎健所说,只有心态开放,才能找得到未来。
文/本刊记者 何志毛
“广州是广告业的第一块墓地,上海是下一块,你可以把它当作采访的题目!”在堆满大小茶具的功夫茶几旁,说话者“哧”地一声冲水入杯,然后眼睛用力地看着记者说。
说话者是谁?广州喜马拉雅广告有限公司的年轻老总赵辉。他的经历与大多从美院毕业的总经理不同,10多年来,他在著名的乐百氏公司做过销售,在创维官至营销总部副总,同时,他也与人合伙开过广告公司,后来并入蓝火广告,2000年终究还是忍不住出来单干了。创业3年半,他一路收购了8家中小广告公司,令同行惊讶不已。一些广告公司老总说,赵辉的行事风格非南人所有。
而赵辉在言语中,也暗示了他与广州同行的“志不同”。然而,广州广告业尤其是本土广告业的咫尺未来真的如他所说吗?是危言耸听,还是的言不美?循着其他受访者的言辞,记者归纳了关于广州广告业竞争力水准的六种论断。
一、“整体下沉”
一组数据显示,广州广告不是没有进步,而是相对北京、上海进步太慢。2002年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的广告收入分别为147.79亿元、145.56亿元和143.18亿元,规模非常接近;到了2003年北京的广告收入增长幅度最大,为38.98%,达到205.39亿元,而上海广告收入为160.63亿元,增幅为10.35%。
旭日因赛总经理王建朝认为,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广告业的客户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下降明显。1998年前,珠三角的全国知名名牌特多,而现在基本迟暮。
唐都广告公司CEO黄自勤则以“恶劣”二字形容当下广州广告业的竞争状况。黄自勤认为,广告业的竞争力与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紧密相关,就全国范围来讲,广州的老三位置虽然没变,但是重庆、成都等城市追得很近了。他说唐都感觉在广州及其周边赚的钱没法养活广州公司了,而二级城市的增长趋势和潜力让他们看好,所以才会向外扩张。
二、“广州无广告”
中合玖鼎公司的总经理张鼎健是这种说法的持有者。在他看来,提出“广州没广告”绝不是哗众取宠,他也不怕挨骂。广州10万广告人,相当于全美国的广告人总量。然而,绝大多数广告公司有传播,没文化。仅在专业上体现了“食脑”一族的功底,基本上走完了“把有价值的思想变成商业价值”的第一步,但是几乎没有人走到第二步,即“从生意中发现学问”,至于“再把学问做成生意”的第三步更是遥不可及。
张鼎健的依据是:翻开营销类、广告类媒介数一数主要内容提供者,有几个不是北方人?人家叶茂中写了100多万字,袁岳写了800多万字,那才是把传播提升到文化的表现。相反,广州广告虽然最早见证了中国营销实践的历程,然而,出不了学问,出不了零存整取的理论,只有零散经验和一两个突出一点的脑袋想创意。
三、“客户瓶颈”
英扬传奇的吕曦坦言,如果客户不能走在广告公司前边,那么广告公司不可能有生存空间。本土的大广告公司不可能因为联盟而出现,只能因为客户的需求而出现,尤其是代表主流经济的主流客户的需求,一旦抓住,做大就很有可能。譬如九易公司就是例子。
在吕曦看来,目前广州广告业的窘境在于,客户很少有能走得出去的企业,这一点与国际4A的差距将是长期的。人家可以随着客户母体漂洋过海,而本土广告公司的母体多数只能龟缩在国门之内,继续“内斗”。
四、“一边倒”
说到与国际4A的竞争,合众广告董事长毕玉强认为不能因为目前本土公司取得一些战绩就沾沾自喜。他对中国客户崇洋媚外的习惯心态颇感无奈,因此他特意提到日本电通公司的发展,那是人家日本本土企业拒用外国广告代理公司的结果。现在,韩国广告公司也在走这样的路,而中国广告公司就没此福份了。
正因为这样,毕玉强认为在明年12月允许外资广告公司建立独资公司之后,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的命运将面临“一边倒”。当电通等国际4A用“零代理”方式来正面打击本土公司赖以为生的价格战策略时,本土公司还能有多少新招与其抗衡?其次,一些客户如啤酒行业,由于被外资大量收购导致流失,这也是本土广告公司有心无力的事。“当然,投降也是一种倒向。”毕玉强说,据他了解,很多广州本土广告公司不会拒绝投向外资怀抱。
五、“墓地”
赵辉对广州广告业明显有种怒其不争的心态。他以彩电业为例说,1999年前全国约有400个厂家,其中有30~50家品牌厂家打广告,而现在能打广告的彩电企业最多只剩8家。按1家客户可以养活3家左右的广告公司计算,5000家广州广告公司,大致需要1660家好的客户。这还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广告公司,而广州的很多公司只能提供一些基础服务。关键问题是,这些年,由于客户的行业洗牌和整合力度加剧,可做客户的企业数量只减不增。
所以,广州广告业越来越喜欢往房地产和汽车两个行业扎堆,尤其是房地产业属快速圈地、快速周转行业,基本不打品牌。广告公司的急功近利把客户宠坏了,而广告公司的地位因此“低人两等”。扎堆的结果是广告公司仅仅收获了“马屎表面光”。
在赵辉看来,广州广告业的最大危险还不是客户问题,而是自身缺乏文化底蕴、远见和学习力的问题。不少广州广告公司还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公司来运营,而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夫妻门市部、创意工作室什么的。所以,当TCL这种企业在市场上披荆斩棘、不断壮大时,本土广告公司的老总有几个具备与李东生对话的能力?
六、“回归正常”
黑马广告总经理张小平、英扬传奇的吕曦和省广告公司的副总丁邦清等人,对广州广告业影响力的回落表示恰是“回归正常”。他们认为,“暴利到飞起”的时代已经过去,早先的广告人靠“拿来主义”指挥客户的几把刷子用旧了,广州广告人应该抛弃“恋旧”心态。
而近年来,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较有建树的平成广告总经理吴晓波则坚信广州广告业会有坚挺的明天。吴先生刚刚在北京参加一个由国家工商总局主管广告业的刘凡副局长召集的一个工作会,作为评委之一,他为首批中国一级广告企业(50名)评选结果出现9家广州广告公司名字而高兴。这9家公司分别是省广、市广、平城、广旭、蓝创等公司。吴晓波强调说:“入选的广州公司都是综合型的特色本土公司,只要他们加快知识创新和资本运营,在广告业的板块结构里,它们绝对代表着未来的主流。
链接一
为什么广州广告人快乐越来越难?
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策划副总监 张鑫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金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告这个行业的确让人疯狂,因为他们做着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
因此,当一批批优秀的广州广告人以独到的眼光创国内广告之先,完成了一个个难以逾越的高难度动作,为广州这个毗邻港澳,深受外来文化侵蚀的地方,保留了本土广告的一片天空。
一眨眼,20年过去了,现在的广州广告人们,在前辈开垦的土地上,更为辛苦的耕种着,快乐却日渐稀少。更多的感受是广告世道的艰难:与北京的广告人相比,广州缺乏强势媒体当后台;与上海广告人相比,又没有那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客户,更没有进入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资源可以利用。
相反,我们遇到的本土客户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一、文化程度不高(非歧视低学历),不要说思想的交流与平等对话,甚至,我们遇到的相当一部分的客户,还不会完整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稀里糊涂完成原始积累,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根本搞不清楚这个客户怎么有的钱,为什么这么有钱;
三、希望继续稀里糊涂下去,延续过去的成功,极少有客户在取得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后,想着如何转向科学化、制度化,没有这个想法,就如同一个小偷,在没有被抓之前,不可能改变盗窃的惯用的手法。
难不难?难。但更难的还在于:
1.你会总是遇不到伯乐般的客户,也没人把你当千里马,你总是感到备受压榨,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2.客户越来越向“变态”的方向发展,比稿轮数不断增长,甚至于拿下一个客户你需要进行八到十轮比稿,就像广告界一位前辈说的“以至胜利拿下客户的时候,你已经没有微笑的力气了”;
3.你已经不清楚自己是干嘛的了,虽然你是“千里马”,可是客户却要你学“鸡”叫,如果你不会,客户振振有辞,“你要明白,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不多学一门外语你能做广告吗”;
4.加班成为家常便饭,生意好的公司加班加点地完成任务,生意不好的公司加班争取客户。
这种行业生存状态正常吗?谁拿走了我们的快乐?
链接二:广州广告业25年发展演义
文/晓中
第一阶段:
萌芽期(1979-1984年)
1979年10月,广州省广告公司(省广)和广州市广告公司(市广)的成立,标志着国内广告业的兴起。出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广州广告业首开国内广告业之先河,省广和市广自然就成了国内广告业中的“活化石”。
在这一阶段,广告的业务层面还很单一,广告公司主要以广告的设计、发布为主;媒介格局也很简单,市场上使用最多的仍然是传统的路牌广告等;广告业的法律法规等也还很不规范,最可笑的是裸体到底是“艺术”还是“黄色”都说不清楚。
第二阶段:
发展期(1984-1993年)
这一时期,随着新兴媒体如电视、报纸等的出现,广告客户传统单一的“广播 + 路牌”的媒介组合发生异动,广告主开始自发的探索媒介广告投放的新模式,由此催生了大量的以代理业务生存的广告公司。
而广告业务也出现了分化,在部门机构设置上除了原有的的设计制作部外,还新增了一个策划部,由此便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的广告策划人。在创意上,基本上还处在模仿跨国广告公司表现元素和方式时期。
第三阶段:
渐进成熟期(1993-1997年)
1993年应该是广州本土广告业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白马广告公司成立,私营广告公司作为一种新生的广告势力开始崛起,传统的国营和集体广告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了,大批业务经理和骨干独立出来,与原有的母公司共争天下。
如果说前一时期的模仿还只是囫囵吞枣的学些皮毛,那么这一时期的本土广告公司开始了对外埠广告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和消化,并注重结合本土客户的实际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探索。
第四阶段:
规范成熟期(1997-2004年)
1997年由黑马牵头发起的广州4A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广州的本土广告业开始向国际化接轨,正式走向规范化运作。
来自跨国广告公司本土化策略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大肆收罗本土人才,抢夺本土客户,越来越多的本土广告公司被逼无奈之下,纷纷寻求转型。广州广告业也最先接受到惨烈的冲击,表现了两种明显的发展趋向。一种是以省广为代表的做全案的综合性广告公司,一种就是在广告作业链条某一环节或行业聚焦发展,这方面最具戏剧性表现也最为突出的当属白马。
(本文据合众广告公司董事长毕玉强、总经理郑海明采访记录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