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策划实战>详细内容 创意的另类解读 作者:纪渊宇 时间:2004-11-29 字体:[大] [中] [小]
G>青蛙、渔夫与自助餐


  我个人对广告的理解比较特别:广告创意是我这一生中的恋人。
  我干广告这么多年,其间有很多次离开它去国外游学,做过网站、杂志、甚至还干过工程师。但我最终又回到了这个圈子,陪广告创意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不同的技能和专业素养。但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广告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我。
  广告创意是什么?我昨天在饭店里熬到凌晨3点,是因为工作上的压力,因为后天就有一个提案,我必须把稿子传给台北的办公室。有人常常说广告不是人干的,大概在座的都有这个体会。但这只是他们在发泄情绪,讲归讲,可是做的时候还是很投入。
  我们可以把广告和创意拆开来看。广告给我的感觉好像是刚出炉的土司,每个人都会做,大家都知道怎么吃。可是经过创意以后,可以变成半个三明治或者法式早餐、欧式早餐。在这样的前提下,你就会发现创意的空间有多么宽广。
  如果广告是一口死井,客户就是青蛙,当你用创意在死井中挖出了源源不断的井水,青蛙就会被吸引过来。但是只有往深处挖才能挖出井水,因此创意一定要用最深入的东西去表现。
  如果广告是大海,创意就必须是智慧的渔夫,必须懂得伺机抓到最好的鱼吃。
  如果广告是自助餐,创意就是不挑食的完美主义者。在我们现阶段的广告公司作业里,有很多创意总监只注重TVC,而往往忽略了一张DM。身为总监的人不能忽略小地方,可是就我的观察,他们常常会把DM的东西交给新员工,好像他们只能做这些设计,而总监只能想脚本的东西。也许,TVC是应该让最资深的人来做,但是必须要给对这个东西饥渴了很久的人提供机会。然而在现实里,必须等三五年才能做这个脚本。


  令人沮丧、落泪的广告生涯


  广告令人沮丧,创意让人落泪。广告创意本身是没有终生执照的一种行业。往往我们为了一个广告做大量的调查,开头脑风暴会,但是到头来客户说用不着这么麻烦,找个形象代言人就可以了。我跟几个做饮料的老板沟通过,他们说广告只要找个代言人就好了,像赌博一样,赌到了就赚回来了。但是,在广告专业领域里就会提出这样不行,这样不好,这样做应该会好一点……,然而客户那边却依然是一言堂。可是往往他们不听我们的建议却创造了销售奇迹,消费者还是很钟爱它们,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现象。


  广告创意的价值导向


  广告创意是一个边缘游戏。创意可以从生活里得到很多乐趣,也可以让你道德沉沦。广告中如果宣扬了不好的价值观,就会造成很多不好的现象,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下一代。我的儿子两岁半,有一天他在家里看台湾的8点档电视剧,突然说“爸爸,我杀你”,我吓了一跳。我们天天教他要爱爸爸妈妈,爱姐姐,可是他却说“爸爸,我杀你”,这都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现在流行的青春偶像剧,很多对白完全是我们在20年前无法想象的。广告跟电视一样,要为活在这个国度里的人们,肩负很多神圣的任务,比如说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台湾有一个口香糖广告,画面开放得我看了有点招架不住。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在客厅的沙发上接吻,他们演得非常火辣。亲吻亲到一半的时候,两个人回过头来,口香糖跑到女生的嘴巴里了,两个人对望了一下,又扑上去在沙发上打滚,滚下去,结束了。我觉得,这个千万不要让我儿子看到,不知道是我担心太多,还是庸人自扰?
  另外一个是跟头发有关的,看了让人流鼻血。高中生男女合班,一个女生坐这边,一个男生坐那边,趁老师面向黑板的时候,两个人抱在一起开始亲,男生一激动就抓她的头发,当老师回头的时候女生的头发挺自然的,就是说即使在课堂上做这种事也没关系。难道非得用这样的方式去表现?没有别的方法吗?我认为是有的。广告里的情景很容易被人模仿,因为它的广告对象是18岁到25岁,或者15岁到25岁。如果这样下去,就不只是抓头发了。


  创新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广告创意本身就是一种发明。我们常常说“创新、创新、创新”,但不能只喊口号,到底怎么创新呢?很多同事有看不完的时装秀,看不完的录影带,然后过滤出一些新的元素进行创新。当我们在讲Idea创新的时候,不能只比较过去的作品看Idea有没有创新、有没有颠覆。创新的方法其实很多。
  执行的技巧可以创新。最近有很多影片,从A变到B,一下慢一下快,这个已经被用滥了,通过科技帮你达成。当创新已经有人在使用的时候,如果是不同的领域,再用用倒是情有可原,但是不要再有第二个、第三个了。如果你跟客户说这是非常创新的,可能就是侮辱你自己。
  另外,当创新受到排斥的时候,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是非常重要的。要非常诚恳地跟你的合作伙伴讲清楚,否则就会常常跟执行官或其他合作对象有不欢而散的局面。


  好创意可以环游世界


  我们看过很多国外优秀作品,当没有语言障碍的时候,会在短短的几秒钟内产生共鸣,甚至很兴奋。为什么我们的环境里,很多广告不能跳出框框?很多广告创意,如果解释给老外听,翻译到最后就不晓得在讲什么了。广告创意其实完全可以做到一种境界,那就是没有任何包袱,也可以没有文案;不仅仅是广告影片,甚至连海报、路牌都可以不用文案。这样的创意可以拿给欧洲人看,也可以拿给埃及人看,是畅行无阻的。
  创意要环游世界,切忌用地区性的语言。中国文字太深奥。我的儿子出生的时候取名字,岳父是上海人,帮我儿子取名叫“纪晴川”,我有一个朋友觉得“川”字不太好,看起来不太稳。我说怎么办,他说你找一个跟“晴”字合起来是34划的字,而且要找个有“石”字旁的,因为“石”比较沉稳。我先想到“破”,不行,这很难听,后来又想到硕士的“硕”,也是“石”字旁的,很不错,我兴高采烈跟我大哥说我儿子叫纪晴硕。我大哥听了大吃一惊说,什么,禽兽不如。在闽南语中,“晴硕”跟“禽兽”发音一样。我就想怎么办,笔划一定要得当,否则对我儿子的未来不好。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名字“纪晴砚”,我觉得很满足。做广告也是一样,要争取你的文字能得到最广泛的理解。
  广告创意可以绕着地球跑。我曾经在英国伦敦留学半年,有一所外语学校的广告是我设计的。我把它当做我的客户一样做提案,讲策略表现,结果我为他们做的招生广告,校长看了后说“非常好”,还说不能让我做白工。我说不要钱,他被我感动了,第二天就让秘书送来一本跟广告创意有关的书,还用信封装了1000英镑。我跟大家讲这个,就是说我们做广告创意,即使抛头颅、洒热血,即使一毛钱不赚,也愿意。
  我前两年做网络公司就是因为做义工太多,当时为很多台湾的企业与广告同行设计不少免费广告。做网络的朋友知道了就游说我:“小纪,我告诉你不能再这样设计了,跟我一块儿合作,我让你的一块钱变成一百万”,于是我就去了。


  创意图腾与“心灵战斗营”


  做广告久了,很多创意元素就会每天在我脑海里转,它是我的“心灵战斗营”。当我在发想创意的时候,脑海里都会自然地浮现出很多图腾,它包括我见过的人、事物以及其他比较熟悉的东西,比方说想象中我儿子要杀我的那把刀。
  我做广告时,一般要把最先想到的那些图腾应用出来,昨天画画一直到凌晨3点,就是因为有的东西还没消化,消化完了就会开朗点。在心灵战斗营里,我把图腾组织构想成各种各样的创意,再跟同事、主管、下属进行沟通。因为我比较相信直觉,更相信我的心灵战斗营。当主管比较跋扈,对我的意图不完全了解但却要将它批驳得体无完肤时,我会坚持我的主张,跟他争辩,有时会有比较激烈的情况出现,第一次碰到可能会被这样的场面吓坏了。


  适当的反抗是创意人一种必要的行为


  当你面对客户察言观色、战战兢兢地把创意给他看,可是他却根本不买你的单,碰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就回家抱头痛哭,“不做了、不做了,我一定要把这个客户杀了。”为什么要把客户杀了?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你的错。当愤懑、悲观的情绪到达极点的时候,创意人就会说广告不是人干的,可明天他还是要去。
  我曾经做过很多比较夸张的情绪发泄,这当然很不好,但有时适当的反抗会让双方都冷静下来,促成双方更进一步的沟通与理解。我曾经在一家广告公司负责一个汽车品牌,因为客户的心态非常国际化,包括我的老板对我所坚持的本土化都不太理解,我们经常会有摩擦。他们今天打我一个耳光,明天再给我一个糖果吃,这样的状况让我不堪忍受。当又一次争吵来临的时候,老板跟我说,你不听我的,就不要做了。我被逼得差点脑溢血,就冲着他来了一句“去你妈的”,我的老板气得上下嘴唇直打颤。我头也不回就往外走了,东西都没打包。没想到老板却跑过来追我,他跟我解释他当初是怎样想的,说实话,当时那种感觉比得奖还好。我知道我的理念,我了解我要沟通的人是谁,我更清楚我的创意表现是怎样去跟消费者沟通的。我的坚持与反抗最终使我得到了胜利。
  回到开头的话题,关于广告创意是什么,我可以写100篇出来。读者朋友也都有自己的观点与感触,因为它是随着你的创作心情迸发出来的。但是我认为,不要把广告创意看得那么严肃,如果很严肃,东西就会僵硬。因为在做广告创意的时候,公司已经有很多流程去限制,这个流程是必需的。一个优秀的创意人要能够在一些必要的框框里,发挥自己的热情与想象力,这样一定会创作出很好的广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