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都广告纪行(三十四)
- ·成都广告纪行(三十三)
- ·成都广告纪行(三十二)
- ·成都广告纪行(三十一)
- ·成都广告纪行(三十)
- ·成都广告纪行(二十九)
- ·成都广告纪行(二十八)
- ·成都广告纪行(二十七)
- ·成都广告纪行(二十六)
- ·成都广告纪行(二十五)
- ·成都广告纪行(二十四)
- ·成都广告纪行(二十三)
- ·成都广告纪行(二十二)
- ·成都广告纪行(二十一)
- ·成都广告纪行(二十)
- ·成都广告纪行(十九)
- ·成都广告纪行(十八)
- ·成都广告纪行(十七)
- ·成都广告纪行(十六)
- ·成都广告纪行(十五)
- ·成都广告纪行(十四)
- ·成都广告纪行(十三)
- ·成都广告纪行(十二)
- ·成都广告纪行(十一)
- ·成都广告纪行(十)
- ·成都广告纪行(九)
- ·成都广告纪行(八)
- ·成都广告纪行(七)
- ·成都广告纪行(六)
- ·成都广告纪行(五)
- ·成都广告纪行(四)
- ·成都广告纪行(三)
- ·成都广告纪行(二)
- ·成都广告纪行
- ·成都广告心情(二十一)——成都
..
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战地日记>详细内容
成都广告纪行(四)
作者:平沙逐浪 时间:2005-1-26 字体:[大] [中] [小]
-
(八)
可口可乐的那个小伙子提前五分钟到了办公室,于是我就提前和他开始聊了起来,从他个人的简介中,知道他是学财经专业的,毕业就到可口可乐做事,这一做就是五年,他从一个普通的销售理货管理人员,慢慢做到了品牌经理,在成都地区,主管非碳酸饮料,非常详尽的了解整个酷儿上市的全部过程。
我对他在市场终端管理方面的经验异常感兴趣,就这个话题我们谈了很久,内容涉及很多。他谈的每一句话,在我看来非常的客观,他很少谈到自己怎么怎么样,似乎和多数来应聘的人员不太一样,没有那种刻意夸赞自己业绩的状态出现,这一点是我
他谈到了他在上海麦肯光明参加的为期一个月的广告品牌知识培训,“是可口可乐组织的吗?”我问道。
“是的,”他告诉我:“麦肯光明方面以彭德湘为代表的培训讲师们十分认真,特别对劳双恩的精彩讲授,印象颇深!”
我开始比较详细的了解他们培训了些什么内容,当谈到麦肯光明的“品牌印记”的时候,我笑了起来,似乎广告界的每个公司都时刻不忘记宣传一下自己的理论体系。他接着告诉我,正是由于接触广告比较多,所以在感到在可口可乐不会再有什么大提高的时候,他想调整一下自己,试着进入广告界,看看能不能在其他行业提高自己。
这是一个与薪资待遇无关的离职缘由,我感到很奇特,对于这个小伙子的专业度我是非常的认可了。更重要的是,他的外表给人一种踏实的印象,个子高高的,很斯文的样子,加上他的眼镜,完全一副书生模样。
之后我做了一个权衡,最终还是把这个小伙子和之前的那个女孩作为推荐,一起引见给了Z总,于是Z总抽了一个下午时间,专门面试了这两个“职位候选人”。快下班的时候,Z总来找我,他问我的看法,我很直接的说,比较难于取舍,但是比较倾向于可口可乐的那个小伙子。他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他让我直接通知这个小伙子,公司愿意让他加盟,希望他可以尽快到岗。
成都的天气还是那么的热,办公室里面由于电压的负荷不足,无法装上空调,这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广州,太热。望着楼下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辆,我无奈的摇着头。
客户部的培训还在继续着,事实上,我是感觉效果有点不好,似乎在客户部中有一股力量,对于这种正规化的运作模式正在采取抵触的态度,我暂时没有去太多管这股力量。在每个周末的下午,我又在部门开设了优秀广告欣赏的培训时间,这倒吸引了不少人,连创意部也一并跑来参与,效果似乎比正式的培训好得多。
J公司的比稿是关于企业识别系统的,我倒公司不久,就开始进入第二轮,听Leo说,在第一轮的比稿中,我们吃了一个不小的亏。客户很明确的规定了第一轮的比稿标准和规划设计范围,可是一家来自上海的广告公司的成都分公司(就叫它G公司吧),出人意料的超越了这个标准和范围来参与比稿,对于客户来说,当时是感觉喜事一件,但是对于参与比稿的其他五家公司来说,简直是一个灾难,规则和标准一旦被破坏了,就开始意味着比稿已经出现了不正规因素了,广告公司之间的竞争因此会又演变成为恶性的竞争。
Leo告诉我,第一轮比稿事实上客户是有规定只提供策略说明和标志设计,同时规定了延展三个应用设计,没有想到的是G公司,不仅提了策略,还把整个基础系统全部做了出来,同时还延展了十个应用设计,更让客户感到高兴的是,还做了一些实物表现,这本来是第二轮比稿才要求做的,可是他们提前了。
事后,和朋友聊到这件事情,朋友也是广告人,只不过是做媒体的,他很赞同G公司的这种做法,“服务客户就是应该这样呀!”他直言不讳的说,客户就是需要超越他们的理想。我感到自己没有办法准确判断,这样做是好是坏,于客户来讲,确实不错;但是于业界的共同成长来讲,这样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到底是好还是坏,我想还是留给时间去证明吧。
我开始参与J公司的比稿,对于CI我倒是很有信心,毕竟自己从事CI的工作,整整从事了3年,多少有了一点微薄的经验,我开始布置部门员工重新收集关于J公司的行业资料,同时准备就视觉部分,进行一次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