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战地日记>详细内容 高祖侃与10个如果-走访高祖侃 作者:龙吟榜 时间:2006-12-5 字体:[大] [中] [小]
>高:第一个可能:做纺织业,因为是老爸的事业。他正经八百地说至少先需要十年时间来熟悉这个行业,我一听就跟他说「小犬不才,感谢老爸厚爱」。


第二个可能:录音师。在做广告之前,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进了电影录音这一行,当时还觉得蛮有趣地,但是老爸又求我,说可不可以选一个上下班正常一点地行业,不要总在午夜出门开工。就这样开始做了广告,他说「还不错」。当然,后来算是实现了他一半的愿望——上班算是正常了。


第三个可能……我也不知道……可很多时候你会走上哪条道路是由环境和机遇决定的,那时的环境和机遇让我成为了一个美术指导,又成为一个创意总监,又成为一个总经理…生活好玩的不就是这样?你永远没法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重点是每一步是否都能走的踏实,做出让自己满意的成绩,然后乐在其中吧。


2. 如果现在高祖侃必须要放弃广告,会选择做什么?


高:我想我会尝试做一个包罗万象的创作设计公司。 可能是广告业呆得久了,觉得我们可以拼idea的地方,不应该只局限于一支电视广告,一张平面作品……而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做任何一件事情再用点心,多了点idea,可能变得更有趣。如果你真得养成这种习惯,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可以变得很有意思。


我始终对各种需要idea得事务充满好奇和兴趣,可能是一些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同想法得书,或是纯设计的东西,甚至一个全新概念的公司……总希望能跟不同的人合作,尝试不同的可能性。这既是我的幻想,也是我的期望吧。


3. 如果有高祖侃用3个词描述「8号公寓」,会是哪三个?


高:这个问题有点难答,因为听起来怎么都好像很广告。 姑且一试。首先是「洞察力」。就是说,能不能从事情的表象中解读出不同的观点。可能对我这样一个在中国市场上工作的外来人员而言真的很难,因为学的事情。懂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尤其是广告这种沟通性强的行业,如果只拿着外来的技术和观念强加在这个环境,通常的效果都是不太理想的。跟你从小不是一起长大的消费者打交道,要更用心学着去尊重他了解他。往往对事情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对身边的伙伴亦然。


然后是「创造力」和「协调力」。8号公寓其实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平台,这里除了公司的基本成员外,根据每次的案子不同,我都喜欢找些不同的人,甚至不一定是做广告的人一起合作。所以你常常会看到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这里跑来跑去,而这些人都可能是他那个领域的好手。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协调不同的人、不同的公司,形成更资深的团队,从起点更高的地方开始创作。这样的合作,当然会让案子变得更好玩、更特别、更有创造力。


4. 如果高祖侃用1句话描述「8号公寓」最希望拥有的客户,会是什么?


高:真正在规划品牌未来的广告主,对我来说,是最值得珍惜。客户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在合作的时间内,有一个共同并且清楚的目标一起向前走——我知道这样说可能多客户的要求比较理想化,但实际情况常常是客户跟我说:「我们来谈谈品牌规划吧!」「来谈谈全传播吧! 」而最终关注的,往往还是案子做完后的立即结果,忽略了对日后的影响。


我们不会因此怪罪客户「短视」,因为这个市场的环境变化太快,很难判断什么样的敌人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危机会在哪里,以至于对广告主来说,解决眼前的问题才是第一要务,这是绝对可以理解的。更何况中国这几年的市场环境真的规范了许多,完全有空间让广告公司陪伴客户一起,帮助品牌走更远的路。


5. 如果有高祖侃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与最重要的一个客户易地而处,并且要对8号公寓发表一次「就职演说」,会说一些什么?


高:哈哈!我的演讲,还好不会很长——我希望广告公司的人不需要跟我称兄道弟、时时泡在我的公司里,但是请真正对我的生意付出关心,请多了解我的市场。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不希望听到一个个分解的回答:「恩……这是创意的问题……这是客户部的问题……这是research的问题……」身为一个客户我希望的是广告公司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从中寻找解决的突破口。


请专心地追求「卓越」。哪怕在我鼓掌之后,也请不要放弃思考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这样做出地东西,才会让我们大家都感到骄傲。


6. 如果高祖侃8号公寓创意部要招一个白纸新人,他 / 她必须拥有什么样的特质?绝对不能拥有什么样的特质?


高:在招人的时候,我总觉得态度比专业技巧更为重要,因为技巧是照着做就学得到的,而态度却是本质的,如果不是自身有这种体认,你就算天天拿着鞭子追着打也没用。所以我会招真的热爱广告,肯主动学习,肯用心想怎么才能做得更好的人。碰到一些投身广告只为这一行钱拿得比较多,或者认为这一行很fancy的年轻人,我总喜欢花些时间告诉他们这个行业背后吓死人的辛苦。


另外,我应该不会招没有任何特点的人。广告行业需要各种各样特别的人,特别擅长沟通的、特别擅长策略思考的、特别能写的、会画的、做的特别快的、特别冷静的……广告是这么需要每个环节的不同专业,只有在每个小细节都精准,最后才能到达预期的高品质。何况广告是个竞争很激烈的行业,缺乏特点缺乏专业的人在未来可能生存都会很辛苦,更不要说寻求突破了。


7. 如果有一个年轻人站在高祖侃面前说:「Scott我做广告的最大理想就是拿到一个金狮子,哪怕是打飞机。」Scott会对他说些什么?


高:我会问他——那你最近做了些什么?这是个很务实的问题,我想。每个人都会有理想或者目标:我想拿金狮、我想做创意总监、我想变成全球最厉害的那一个……这些都很好。不过急功近利就不太好,那时的老板孙大伟说的好,奖项只是广告一个小小的附加价值罢了。忽略了你为何做这些广告,通过「方法」真的拿到了大奖,而平时工作的能力没有提升,提案也不过,公司还是会不满意,客户还是会不满意,同事也不是笨蛋,抱着一个金狮在手里大叫「我有创意」又有什么意思?


广告是很瞬间的东西,电视广告上了几个月,大家就开始忘记了,报纸广告登完就开始垫午餐了。以前做的东西多棒都没有用,以后要做成什么样也不是用说的。如果你最近都没做什么特别的,也没有持续的做些特别的,而把一座金狮当成最终目标,岂不怪哉?


8. 如果高侃祖被广告界的资深人士联合开办一所广告学校,邀请担任创意讲师,Scott认为最应该开的是什么课?


高: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可能会比较针对中国的情况来谈,在这里面试过很多学广告的学生,看他们的作品里好像什么都有,好像什么东西都学到了,可是实际工作时却会发现从观念到执行面的差距非常大,如果招进来要花很藏时间才能应付得了公司的工作要求。我觉得原因在于学校的课理论不够实际,技术方面不够深入,也欠缺引导学生思考方式的课程。所以要是广告界的资深人士联合开办广告学校,我想最应该开一些专精的执行技术课程和训练思考的课,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巧和观念。


其实自己一直期望有空时多做讲师,可惜以前正业还是上班,还是要以公司的事为主,而推掉了许多研讨会和培训班的邀请。因为每次准备材料都是一个大工程,要先知道有多少人参加、听众是谁、什么程度、其他讲师讲些什么、会不会重复……然后有针对性地准备,每次至少要花1星期。我想心肠再好的老板,也不会答应你常去做这种事,不是吗?


9. 如果高祖侃得到一个特权可以颁布一条广告界都将遵守的命令,Scott会运用这个特权做些什么吗?


高:规定:不准低估消费者的智商!不准用低劣广告侵害你的家人!做广告的永远在听客户翻来覆去说这几句话:再讲直白一点,产品再多描述一点,字体再「咚咚咚」放大,这个那个还有那个这个也都放上去并且再加大……还有很多客户常常跟你说,消费者他们是看不懂、是看不到的。


看不起自己的衣食父母,这真是奇怪的事情。反正我一直疑心时客户自己担心,所以安慰自己说:「我已经要求把什么都放大了,效果不好不是我的问题,到时候老板不要骂我。」


老生常谈:消费者就是你我,他们一点也不笨。如果沟通效果未如理想,那是因为对消费者沟通的方式不对,没有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不是因为把咨询强加于人的力度还不够,更不是因为消费者笨到你硬塞给他这些,他才能接受得到。


每个国家都有低劣广告,往往我们都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可怕的东西也能投放出来(更糟糕的是很难看的广告加上很大的投放量,不断出现在你身边的各个地方,真是触目惊心)。总觉得不论如何,广告本来就是在打扰别人的生活,应该尽量美化它一些,让它能在传达讯息的同时取悦人们。如果还要用又蠢又横蛮的方式强迫人们接受,只会让消费者或是客户越来越不相信广告的价值,到头来受害的还是您自己。


10. 如果广告界发生一些变化,使你有兴趣重投4As,那会是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高:倒是可以想出不少来……首先要少些应付了事,少些因为不够专业而不得不屈服的卑微。还是「态度论」,没有肯用心的态度,一定不可能做好。 有了心,还必须要有专业。说起来创意跟手工没什么两样,就像做一个杯子、一张椅子,有人做的好有人做的不好,这就是专业不专业的区别。够专业,你是会赢得尊重,别人也会给你更大空间的。


然后要多些肯花时间培育的领导。一个好领导不应该只让手下人干活,而不为他们考虑未来,更何况在广告公司里,言传身教相当重要。如果领导有责任心、肯花点时间培养人,对整个业界都是幸事。


最后就是应该多几个勇敢又热情而且搞怪的创意总监——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广告这些年那么好?往往是因为业界有很多创意总监是有趣的人、叛逆的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领导都在上面造反,下面的人当然有样学样,才敢「勇敢创新」,所以整个环境也就活络了起来。


一直让自己养成习惯追求卓越,一直勇敢地打破旧观念尝试新方法,你终究会看到广告的魔力。相信我。


附录:高祖侃非官方资料


- 不是科班出身,误打误撞做了录音师,从事电影录音 / 后期,开始对影像产生兴趣。


- 想做广告那年,放弃稳定高薪跑到一家杂志社应聘美工。因为充满热情,于是被认作「非常有潜力的年轻人」而获录用,其实那时没跟老板说,他连完稿都不知是什么。拿的是之前六分之一的薪水,花的是同事六倍时间努力学习。


- 1年半后转战平面设计公司,跟随外籍老板从头开始学美术指导基本功。


- 之后再次放弃小广告公司和百帝广告的AD位置,进入奥美从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