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广告杂烩>详细内容
创意人怎样从迷失中走出
作者:佚名 时间:2007-2-8 字体:[大] [中] [小]
-
最近的一则电视广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是康泰克新出的系列广告。康泰克出新广告本很平常。不平常的是,在新的广告里,大家熟悉的康泰克胶囊小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幕幕实景拍摄的消费者,在不同的场合现身说法。
康泰克在表现上重新调整,其背后无疑有着强力的市场策略为支持。我们不去做过多的探究。而这一系列广告在对消费者洞察的把握上,确实有可称道之处:得感冒不敢接送孩子的妈妈、得感冒不能一起游玩的朋友、得感冒影响到上班的同事--所有的人物,本色登场;所有的故事,都是对消费者生活的深刻洞察。
&nbs
按照前辈们的教诲,消费者洞察(Consumer Insights)是消费者最"痛"的那一点,是击中要害的"软肋",也是一切创意的切入点。对此,一位台湾人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象我们找医生看病,医生会按住不舒服的肚子,并且会问:"痛不痛?"当医生的手按到你"哎哟!"一声时,就知道病症所在了,才可以对症下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寻找到一个好的创意,就要找到最核心的消费者洞察。
然而,这个最基本的道理,却被很多创意人忽视了。一直以来,如何寻找创意,总是一个痛苦而不惑的话题。前几天,刚看过电影《迷失东京》,不知不觉喜欢“迷失”二字。"迷失"的确是创意人的真实写照和切身感受。每时每刻,创意人都在寻找创意。白天,忙忙碌碌战战兢兢地寻找;夜晚,迷迷失失忧心忡忡地寻找--可是,究竟到哪里才可以找到呢?
有的时候,我们喜欢在别人的创意里寻找创意、翻年鉴、查资料、看带子--中文的、英文的、日文的--如果这是为了启迪思维、开阔心智,激发灵感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创意人却将其当成惟一的创作捷径了,不管什么案子到手,首先想的不是动脑,而是去动手,忙不迭地开始翻书。这就该及时棒喝打住!这么做也许能碰上几个昙花一现的点子,学得一招半式,但最终,还是会迷失在人家的作品里。
也有一种人,固执地在自己的创意里寻找创意。
创意人自己的灵感和经验当然是创作的必要元素,但一定不是充分条件。再"聪明"的创意人,时间长了,也不免会形成自己的创作套路。往好了说是风格,往坏了说是模式。一有案子,先在脑海里跳出的不是想法,而是经验下的创意模子,不管什么馅料,不管食客是谁,混混沌沌,一股脑用这个模子一压,嘿嘿,出来一堆创意,长得都一个样子,不好不坏不偏不倚,至于口味嘛,当然也差不多,不难吃,但也绝对不会让人眼前一亮胃口大开。这样的广告,由于没有切中消费者“痛”处,消费者当然也就毫不客气地在大脑中删除得一干二净了。创意人,只得又一次迷失了方向。
是啊!写字楼太高,看不到地面上的滚滚红尘。顾影自怜太久,辨不清市场上的芸芸众生,这些,都是创意人最致命的毛病。
创意人自己的灵感和经验当然是创作的必要元素,但一定不是充分条件。再"聪明"的创意人,时间长了,也不免会形成自己的创作套路。往好了说是风格,往坏了说是模式。一有案子,先在脑海里跳出的不是想法,而是经验下的创意模子,不管什么馅料,不管食客是谁,混混沌沌,一股脑用这个模子一压,嘿嘿,出来一堆创意,长得都一个样子,不好不坏不偏不倚,至于口味嘛,当然也差不多,不难吃,但也绝对不会让人眼前一亮胃口大开。这样的广告,由于没有切中消费者“痛”处,消费者当然也就毫不客气地在大脑中删除得一干二净了。创意人,只得又一次迷失了方向。
是啊!写字楼太高,看不到地面上的滚滚红尘。顾影自怜太久,辨不清市场上的芸芸众生,这些,都是创意人最致命的毛病。
这个最"痛"之处,有人管它叫"撬点",其实,它正是一切创意源泉的活塞。好在,除了康泰克之外,许多从消费者身上出发找到的创意,已经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了。
例如,"多芬"的广告,一贯以深切把握了消费者洞察而独树一帜,其源于消费者的广告创意,引来了众多的模仿者,尤其是某除螨产品,在表现上是完全"洋为中用",一幅典型的"拿来主义"。 而"中为洋用"的例子也出现了,不久前,始终以理性的功效诉求为特点的某洋品牌日化产品,也似乎从中国消费者身上找到了新的"洞察",开始与本土品牌在亲情路线上叫板。这都是一个好的现象,也许,创意人已经开始从迷失中走出。
大千世界,有亿万消费者,他们每个人都是你鲜活创意的源泉,要想不迷失自己?各位创意人,现在就从年鉴中抬起头来,走出写字楼,赶快去和消费者握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