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护野生动物公益广告
- ·预防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平面广告
- ·捷克国家公益广告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益广告 苹果
- ·爱尔兰癌症协会公益广告 我想得
- ·新西兰交通局公益广告 车祸篇
- ·救助儿童青少年预防怀孕公益广告
- ·CAFOD公益广告
- ·救救孩子平面广告
- ·AETC平面公益广告
- ·搞好邻里关系公益广告
- ·阿兹海默症公益平面广告
- ·Red Solidaria公益
- ·政府公益平面广告
- ·巴拉圭教育公益广告
- ·巴拉圭教育公益广告
- ·CERNIQUEM预防儿童烧烫
- ·巴西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
- ·地球911公益广告:节约用纸
- ·纯真的危险公益广告
- ·乌克兰建立卫生城市公益广告
- ·拯救地球公益广告
- ·babycanwait公益广告
- ·利用公益知识达成广告目的
- ·OndAzul非政府组织公益广
- ·海洋守护者公益广告
- ·samusocial公益广告
- ·大赦国际公益广告
- ·拯救儿童公益广告
- ·行动援助公益广告平面广告
- ·热带雨林保护公益广告
- ·保持澳洲美丽公益广告
- ·预防酒后驾驶公益广告
- ·Alerj公益广告
- ·圣保罗市公益广告
..
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广告杂烩>详细内容
公益广告的非传统媒体投放案例分析
作者:李明合 时间:2009-5-25 字体:[大] [中] [小]
-
户外媒体创意研究:
公益广告的说服非常容易走向空泛。要么是主题缺乏深度,要么是作品缺乏创意,要么是媒介发布缺乏新意。其实,公益广告涉及的话题往往是很具体、甚至很迫切的社会问题,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既然做公益宣传,就需要实实在在地做些工作。下面的这些公益广告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印度“小儿麻痹日”广告:杂志媒体的创造性利用
这是印度孟买JWT为印度1月7日的小儿麻痹日设计的杂志宣传。广告的焦点
这是一个非常有策略性的杂志广告,在媒介的选择和发布形式上可谓独具匠心。通过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必然会使人们记住小儿麻痹症日。在印度的许多地方,人们对预防小儿麻痹和注射疫苗存有误解和抵触,加强对这一特殊节日的宣传非常必要。在这则广告中,既直观地告诉你不注射疫苗的严重后果,同时也很好地提醒着人们,尤其是孩子的家长,1月7日是小儿麻痹症日。

手推车广告:救助饥饿儿童,举手之劳
这是西班牙马德里Zapping公司创作的提倡募捐的广告。在这些超市手推车上镶嵌着三块不同肤色的儿童画板:黄种人、印第安人和黑人。这些儿童都非常消瘦。而每个画板下面有一个指示牌,上面有这样一句话:“用你租这辆车的押金(一枚硬币)就可以喂养他两天。”指示的地方是孩子的嘴部,同时也是一个投币孔。
公益广告除了告知外(传播层面的效果),很多时候还需要说服人们行动,把他们的怜悯之心变成具体的行动(经济层面的效果)。在他们做出决定之前,捐助的方便性和说服的理由同样重要。所以,在广告信息的发布形式上,必须考虑它的真实效果。在这则广告中,广告语和广告画面同时发挥着说服人的作用,而设计上则充分考虑了捐助的方便性,免得人们一转身把捐助的事给忘了。开展公益宣传,需要在一颗公益心的驱动下实实在在地去做些事情。

电梯按钮广告:迫使你关注弱势群体
很多公益广告是呼吁人们参与的,有着明确的对象,如呼吁人们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广告,不可能是做给弱势群体看的,而是让有救助能力的人看的,那么,在宣传之前,就必须先找到这些人。
下面这幅作品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Mayer/McCann-Erickson公司为OSF基金会(the Open Society Foundation)创作的募捐广告。广告语是“一些人生活在你从来没有去过的(社会)底层”。广告就发布在电梯按钮的下行键上,既醒目又一语双关,很有新意也很有深意。不过,广告主题稍欠缺乏说服力。

垃圾箱盖上的广告:不让你“习以为常”
这是葡萄牙McCann为葡萄牙Vitae流浪者庇护所(Vitae homeless shelter)开发的新媒介,在圣诞节期间进行投放。在人们每天接触的垃圾盖上,印着标志性的流浪汉头像,广告语很简单:给予帮助!他们就不用再来这里觅食(Help。So that no one have to come here for food)。
很多人都见过一些街头流浪者到这些垃圾箱里扒拉东西,包括寻找食物。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在这个地方作广告就有了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影响效果。当人们打开垃圾盖的一瞬间,必然会被里面的广告吸引,引发人们的思考。或许,正是因这幅广告触动了你,让你走进庇护所去做一名义工。

把气球套到排气管上:公益宣传有时需要闹点“动静”
这是德国柏林Butter.Berlin公司为德国最大的民间环保团体“环境与自然保护联合会(简称BUND)开展的宣传活动,主题是“爆炸的地球”,广告口号是“地球已经无法承载更多的CO2”。环保志愿者把大量的气球套到私家车的尾气排放管上,汽车一开动,这些气球很快就因为填充废气过多而爆裂。
这可谓是一个很酷的媒介创新,很大胆的公益宣传活动。不过其执行的可行性和阅读效果值得怀疑,首先是没有多少司机乐意这些志愿者这样做,除非这些志愿者是偷偷安装的,而且也很少有人会趴下来看那些气球上写的是什么,往往是车一启动,气球很快就爆裂而化为乌有。或许,真正的宣传效果可能正是这一宣传举动本身。

李明合:广告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目前任教于北方工业大学广告专业,同时兼任《销售与市场》“中国广告评论”特约专家、《现代广告》特约编辑、《亚洲户外》“创意”栏目专栏作家,长期致力于品牌创新传播与营销个案研究,及户外广告运营与创意研究,是“环境媒体”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在“媒体创意”领域具有深厚积累,先后在《销售与市场》、《商业时代》、《现代广告》、《亚洲户外》、《广告大观》、《广告人》、《市场观察·广告主》、《声屏世界》等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联系方式:E-mail:lminghe283@163.com ;MNS:lminghe283@hotmail.com;QQ:112722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