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广告杂烩>详细内容
请冯小刚拍贺岁广告
作者:吴江伟 时间:2010-1-7 字体:[大] [中] [小]
-
丑去寅来,辞旧迎新。
春节前后这段时间,广告也开始换装。不少企业趁机推出新一年度的广告大片,但更多的企业则是按照惯例,换上了贺岁广告。
贺岁广告,无论是平面海报、电视广告、报纸、网络旗帜等种种类型,元素大同小异。比如主题色为醒目大红,台词多以恭祝新春等祝福语装点,对象也习惯尊称一句“广大新老客户”,诸如此类。
“贺岁”文化,中国独有。无论是文艺界,官场,亲情以及商场,都讲究。譬如,贺岁电
所以,此情此景,不差钱的企业大可考虑与冯小刚联手打造“贺岁广告”,可谓珠联璧合,非同凡响。没有贺岁电影,看贺岁广告,未尝不是年度话题。
尽管,叫嚷着“恭喜恭喜”的春节广告早已有之,但大片式的贺岁广告,看来要等到2011年了。
如果,把春节应景的广告都划归为“贺岁广告”,大致可以分为“礼”“团圆”和“雷”三种类型。
“礼”型贺岁广告之所以普遍,原因在于中国根深蒂固的“礼”文化情结。企业促销活动之于顾客,在广告中主打“礼”字诀,而视频广告更是貌似一幅“想大家之所想,急大家之所急”的模样,树立“送礼”标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XXX”,还有借岳父岳母口吻教诲女婿媳妇“爸妈点名要XX”。已经记不清楚,什么时候吆喝送礼的广告开始在年节期间泛滥,但大抵上,脑白金之流下了文化的“蛊”,而消费者中了“礼”的毒。
这让我想起民间关于房价上涨的另一个注解:军功章里有丈母娘的一半。是不是已经有房地产商开始吆喝: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楼?
那么,恭喜您,都会整合广告资源,“礼”与“雷”式广告兼而有之。
“团圆”型广告,比较好理解。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作为世界第一人口流动大国,团圆因为“被流动”而愈发动人心情。所以,团圆这类主题广告,很能引起共鸣,再所以,企业对“团圆”类型广告本着“宁滥勿缺”的精神,年年岁岁话团圆。此类广告普遍呈现三代以上同堂,唐装作揖,温暖如春的画面。没有人会嫌祝福多,作为普遍性的春节愿望,“团圆”类型贺岁广告也许只有等到“春运”这个名词被扔进历史角落之时。
“雷”式贺岁广告,在传统广告载体中比较少见。“雷”因网络而生,但“雷”式贺岁广告的始作俑者可属恒源祥(没有具体考证)。噢,今年是“虎虎虎”。的确雷,如果美日两国瞧见了,会不会有再回二战的错觉?
其实,企业真的是很用心地(至少花费了不少压岁钱)去创造贺岁广告,以博取观众好感,只不过一不小心“被”常识绊了一下。由此可见,“雷”声大震的贺岁广告,往往是剑走偏锋,却倒也符合春节娱乐的气氛。
不管何种类型,贺岁广告归根结底,打的是情感牌。即便是花钱上CCTV春节晚会点个到向全国人民拜个年。这个热闹,凑得。
遗憾的是,贺岁广告重热闹喜庆的表现,缺深一点的情感沟通。重形式表现则容易流于形式,所以贺岁广告往往显得千篇一律,而缺深一点的情感沟通,则容易淹没在春节的喧闹,沦为应景花边。
广告还是讲究效益与回报的。贺岁广告应该把心思放在对情感营销的演绎上。邮政贺年卡,网络贺年卡甚至流行的春节拜年短信,方式不同,但方向一致。温暖的演绎,可以让贺岁广告的效益不仅仅是一个特定时期的应景广告,更能够让消费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与特定的联想。
所以,请不请冯小刚拍贺岁广告不重要,关键是,如何找到情感营销通过贺岁广告完美演绎的脚本。
当然,贺岁广告剧本有了,是小成本的“疯狂的石头”还是大制作的“建国大业”,就看咱差不差钱。
不差钱,还是建议找冯小刚吧。与文艺沾点边,靠近冯氏电影风格,贺岁听起来也靠谱。
(个人观点,纯属异想天开,切勿“被”误)
吴江伟: 专注致力于品牌营销实践与探索,先后服务IT、耐消费品、商业零售等行业企业。多家线上媒体专栏作者及线下商业经济类媒体撰稿人。市场营销、文案策划、自由撰稿人、独立评论.......相比这些,我在乎作为您的智慧朋友。联系电话:13913280977 联系邮箱:dudubird12@yahoo.com.cn MSN:wujiangwei12@hotmail.com QQ:25838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