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品类化妆品市场营销策划的五个关
- -营销策划中,如何避开品类创新的四
- -解读营销策划中如何进行品类创新
- -品类策略:品牌推广与品类推广
- -对虾产业:下一个王者品类的突围之
- -解码彩妆品类革命的运营策略
- -对虾产业:下一个王者品类的突围之
- -突破10亿的品类延伸战法
- -浅谈对新品类战略的理解
- -东鹏跨品类产业延伸该思考哪些问题
- -首类营销——首类产品品类,成就香
- -品类营销助力永利品牌三级跳
- -“维他奶”品类名?品牌名?
- -娃哈哈:新品类冒险将得不偿失!
- -创新品类:看不见的营销杀手
- -哥买的不是品类!
- -食品行业品类创新之后的传播
- -田忌赛马之品类推广
- -非茶6+1:违背品类分化趋势
- -品类创新攻守策略
- [品牌诊断]-麦斯威尔,最走心的浪漫撤
- [品牌诊断]-“天鹅可飞,孔雀难鸣”—
- [品牌战略]-也谈品牌战略架构
- [营销策划]-湖北“秘源玛卡酒项目”操
- [品牌战略]-品牌定位,你是要做自己?
- [品牌诊断]-浅析奇瑞路虎品牌架构设计
- [营销诊所]-我在营销上犯过的四大错误
- [营销策划]-华丽转身的“新希望”:互
- [营销策划]-营销策划中的策略定义
- [品牌攻略]-15年关于新品牌的六场“
- [市场纵横]-消费认知的“破与立”
- [营销策划]-营销中不同角度观察消费者
- [品牌攻略]-工业品企业为什么需要品牌
- [品牌攻略]-大品牌时代的10个“不要
- [营销策划]-别把营销策划玩成益智游戏
- [营销策划]-中国传统企业在大互联时代
- [品牌攻略]-让消费者参演你的品牌故事
- [营销策划]-当下营销乱象
- [营销策划]-工业品营销,你喊错人了!
- [品牌攻略]-做品牌千万别做小三
背景:看了侯总在市场与销售2010年第二期的一片文章《果醋饮料如何突破营销模式》,深感侯总对《定位》的熟悉和绝对忠诚。出于对《定位》的尊重,想对侯总很多生搬硬套定位的理论见解给予一些纠偏。以便促进学术交流。
一、反对"果醋"名称是果醋品类的障碍
回顾侯总观点:
"果醋"这个品类描述阻碍了"果醋饮料"这个品类的发展,首先"醋"本身有酸涩刺激让消费者的感觉并不美好,另外"吃醋"本身也被大众
孙鹏认为:
侯总所执着的其实是学术上的品类名,对于消费者的决策影响其实不大。所以我觉得叫不叫"果醋"其实无伤大雅。
品类的诞生是因需求而成立的,而非学术归类分析而来。消费者心目中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品类概念,而只有需求概念。当消费者这个需求力足够强、足够普遍的时候,品类才随之诞生。譬如当"怕上火"这个需求被激发成普遍性的时候,凉茶这个商业大品类就形成了!要知道在前几年,"凉茶"对于全国消费者来说是陌生和没有概念的。单卖"凉茶"是徒劳的。正因为"怕上火"这个需求才成就了凉茶" 这个品类。凉茶只是个名称或代号,深究消费者的内心,发现他们喝的是"怕上火"的需求,而不是"凉茶"的名称。现在很多营销人喜欢把品类的作用神化,并非常执着于此,在任何策划工作上都把这个做品牌的基础原理当成了执行和创造的方法。没有先去考虑品类的生存点,喜欢为了品类而品类,为了分类而分类,这样做只是在学术实验室生造品类而已,与消费者何干?
再看看看饮料市场的购买规律,大部分消费者只会说:"给我来瓶可乐",而不会说:"给我来瓶碳酸饮料";或者说:"给我来瓶雪碧吧",不会说:"给我来瓶柠檬味汽水"。可能会说:"给我来罐红牛",不会说:"来瓶维生素功能饮料,红牛牌的"。这说明一个问题,消费者并不关注产品的学术名,只关注自己的状态和需求,以上我所列举的这些商家也未曾花精力教育过他们是什么品类。而是执着在强化品类的生存点(例如:畅爽的感受就是可乐的品类立足点。困了累了的状态就是红牛的生存机会,清凉透心的感觉就是雪碧的品类特色),并且强势的将这个生存点关联等同于自己的品牌。
关键不在于你的品类叫什么,而是你的品类机会在哪里?果醋市场的突围不是要改名换姓,而是要思考品类的生存点!非但不要放弃果醋的基本品类属性,更要踏实的思考果醋为什么诞生并且还能在这个市场存活。既然能存活,消费者一定有需要果醋的理由,只是这个理由分散而模糊,需要商家去规范和激发。
二、反对果醋通过关联果汁来定位
回顾侯总观点:果汁是离果醋饮料最近的"贵戚",果醋是由果汁经过酒精发酵、醋酸发酵两次发酵制成的,可以把果醋放到果汁阵营里去,将市场分成两块:传统的果汁都是非发酵果汁,果醋定义成发酵果汁,再从工艺上与果酒(一次酒精发酵)区分,品类名称是:"双酵果汁"。诉求是:双酵果汁?肯定比果汁好喝、更有营养,还不快尝尝!从而兵不血刃的解决了行业困境。
孙鹏认为:
不得不佩服侯总的化学研究精神,而且如此大胆的预估了消费者的化学认知潜能。但我在此深刻怀疑侯总是否喝过果醋饮料,竟然感觉果醋饮料和果汁血脉相近。侯总应该对果醋的起源研究不深,业内人士都说其品类前身是某国家领导人在餐桌上将雪碧和醋mix而成!如果这个故事属实,那果醋应该更接近于醋味碳酸饮料才对,如此去附会果汁,消费者喝了以后不知感官如何!
假设消费者对碳酸口感的饮料叫果汁并没有什么意见,还是可以将"果醋"更名为"双酵果汁",但我对"双酵果汁"的分类立足点存疑!空调产生变频空调的分类是基于环保节能的大趋势而成立的;健康电视的分类是基于电视辐射的危害而成立;非可乐的成功不只是傍上可乐的知名度,更重要是借了可乐不健康的势头。我不知道双酵果汁的立足点在何处?为了关联而关联,为了分类而分类就是不符合市场规则的学术假想了。"双酵果汁"对于果醋来说是否有是舍近求远?
侯总为了使得"双酵果汁"的设想更加完善,并且构想了广告口号:"更好喝,更营养,还不快尝尝"。这句话很贪心的沟通了三层讯息,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什么也没说到。首先是"更好喝"很抽象;"更营养"就更抽象;"还不快尝尝"就更不知其用意,难道靠好奇和尝试能成就一个品类?这与侯总的之前所说的理论相当矛盾,侯总在文章中强调果醋要成功需要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一个单纯的概念,就象云南白药代表"止血",舒肤佳是代表"杀菌",霸王意味着"中药防脱",难道"双酵果汁"就不用代表什么了吗?即便是"双酵果汁"的想法能成立也只是空中楼阁了,和消费者基本上没有任何关联。
可能还是有人认为"双酵果汁"这个想法不错,但是,让果醋抗着这么大的一个概念来切分果汁市场就有点免为其难了,要知道果汁市场的现状,不管大家是用什么概念来做竞争,但竞争的火力也基本集中在橙汁的盘子上。比橙子更有营养的水果比比皆是,都很难撼动橙汁的绝对主力地位,一个醋口味何其之难!如果遵循相同、相似、相反的竞争原则,我想这个"双酵果汁"如果是橙汁的另外一种新形态或许更会有机会吧!
三、反对侯总对于天地一号的点评
回顾侯总观点:天地一号的老诉求的"不喝酒,就喝天地一号"是典型的一厢情愿。新广告语"吃饭喝啥?天地一号"和诉求"饭前开胃,饭中美胃,饭后不撑胃"是自说自话,既无高度,差异化的角度也软弱无力!
孙鹏认为:
侯总将天地一号列入了碌碌无为之辈是片面的。天地一号踏实的立足果醋饮料的产品特点,深挖了醋能开胃消滞的功效,结合了产品碳酸口感能解油腻的特性,做出了一个相对聚焦的品类发展方向。天地一号在这个品类上其实起到了抗旗者的作用。
餐桌饮品的老大当知无愧就是酒,"不喝酒,就喝天地一号"是立足餐饮渠道的一个竞争分流的手段,目的绝对不要是和酒来竞争,而是成就不喝酒之外的不二选择,从而盖帽其它果汁、牛奶等餐桌饮料。笔者强调要提供一个代替理由,那我想问为什么送礼就要送脑白金?为什么买变频要选美的?为什么困了累了一定要喝红牛?决策导向的广告口号不是给消费者购买的理由,而是让消费者识别到自己是什么状态或者要做什么,品牌率先站出来满足消费者的这个行为,从而建立条件反射。况且天地一号在这个沟通时期时刻都没放弃"最佳佐餐饮料"的背书。逻辑虽然还是有些复杂,但可以说也是个比较有想法的尝试!绝非侯总所批判的一厢情愿。
至于新广告语"吃饭喝啥?天地一号"其实很明确,天地一号就是专门为吃饭场合设计的饮料,广告口号期待消费在吃饭想喝东西的状态下第一时间想到天地一号。定位是非常明确的。不知侯总所说的这个口号没有高度是指什么?也未曾有饮料这样诉求过,为什么会觉得没有差异化?如果真要挑这个诉求的不足之处,那我倒觉得非但不是没有高度,而是高度太高。因为其它大众饮料在餐饮渠道上也有很成熟的饮用基础,天地一号来抢整个吃饭的盘子还是有点贪心。应该更明确的关注吃饭的某个问题。例如就解决吃饭中的一个问题:"开胃",其实这已经足够了。现在的"饭前开胃,饭中美胃,饭后不撑胃"并未在消费者心目中植入一个单纯的印记。
联想到同样在做"吃饭生意"的江中健胃消食片,同在餐桌,一个消食片能卖十几个亿为什么天地一号不可以,天地一号的潜在市场容量其实是非常之大。况且随着中国人暴富后饮食放纵程度的加剧,这个市场应该还会越来越大。天地一号发展的过程中大有可以跨界到江中健胃消食片这个领域的可能。相信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喝个饮料来预防问题而不是选择吃药来解决问题。做个设想,如果说江中健胃消食片的地位等同于"专业下火的黄振龙",那天地一号就完全可以扮演好"不那么专业下火的王老吉"!
用现在之视角来看天地一号,就如十年前的眼光看王老吉。天地一号的诉求如果能再单纯点,视觉和包装别上能整合得更好点,机会将不可估量。看过天地一号老板陈生接受《新营销》的采访报道,想起德鲁克的一句话:"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 若真如大师所言,那我感觉天地一号还大有可为。
侯惪夫在《销售与市场》的全文:《果醋饮料行业诊断与突围之道》
孙鹏: 中国快消品营销专家,中国本土十大营销策划公司-广州无形广告公司总经理,Email:sunpenggz@126.com,http://www.invisib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