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问题
有一次,在江苏一家民营企业做一个单子。他们是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年营业额大约50个亿。当时去拜访客户的大老板,是企业界知名的人物,好在平易近人,没有什么架子。
我们交谈甚欢,期间老板突然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员工素质较低,你觉得我们该不该上信息化?”
这个问题貌似简单,却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生死。如果老板真觉得目前不是上信息化的最佳时机,那我的项目就泡汤了。
最好的回答
我
当机立断,向老板讲了如下的故事: 你现在担心的问题,我在其他企业也碰到过。我跟你介绍一下他们公司所发生的事情吧。
这是一家和你们公司规模相当的企业,年营业额也在50个亿左右。他们公司在一个镇上。这个镇从前就是公社。老董事长带领大家艰苦创业,到今天已经是他们那个领域亚洲的老大。
公司大了,管理就是问题了。他们有56家分子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外聘的,有家养的。不过大部分人都是扔了锄头就来公司的本地农民,这样的公司想没问题也难。
碰到管理问题,自然就想到了管理软件,于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软件选型。经过大半年的考察,最终选择了我们。签完合同,双方开始了合作,迎来了第一个困难。
客户方成立了一个项目小组,小组组长是一位副总裁,姓赵。老头已经58岁了,做完这个项目也就该退休了,所以非常重视这个项目,想善始善终。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采集和整理公司的基础数据录入系统,这需要各个部门和分公司大力配合。于是他们把数据采集模板和相关要求发到了各相关单位,为了表示重视,还以公司发文的形式做了强制性要求。
但是,一个星期之后,各种抱怨、指责、不满就纷纷传到了董事长的耳朵里。反映的情况包括系统不好使、管理基础太差等等,唯独没有人说自己有问题。
一开始董事长根本没在意,但是这事说的人太多了,就引起了董事长的注意。
详细的询问了情况之后,董事长觉得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暂时放弃信息化的建设。因为他觉得目前人员素质确实达不到,而且信息系统也有问题。
决心已下,剩下的就是怎么和赵副总谈的了。董事长知道这位副总做事认真,对公司忠心耿耿,而且为上系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所以如何谈,还是有些踌躇。
一天晚上,很晚了,董事长下班后,穿过公司的走廊,看到赵副总的办公室还亮着灯,于是就推门走了进去。
赵副总的办公室已经改造成了一个小机房,赵副总正在埋头工作。董事长决定趁此机会和他谈一谈。
“老赵,辛苦了,我知道你们为项目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不过,我想还是停了吧。“董事长开门见山对赵副总说道。
赵副总大吃一惊,连忙问为什么,董事长说道:“我们的人员素质太差了,可能目前还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这是董事长的心里话。
赵副总接口道:“董事长,项目现在遇到了困难,作为董事长,你现在最应该做的是支持我,而不是让项目停止。有你的支持,再大的困难,都不是困难。没有你的支持,再小的事都是大困难。”
董事长想了半天,问赵副总:“我怎么帮你?”
赵副总说:“你只要替我说三句话就行。”
没过几天,董事长就在公司范围内召开了全体中层干部会议。会上,董事长说了三句话:第一,这个项目是我的,不是赵副总的。第二,只准成功,不准失败。 第三,要么换脑袋、要么换人。
会议结束两周之后,所有基础数据全部准备完毕。四个月后系统上线,目前这套系统已经成了他们公司不可或缺的经营支持平台。
这个故事讲完后,我对面的老板沉思了很久,点了点头。我知道这个障碍算是排除了。
喜欢听故事是人的天性。“销售就是讲故事!”这话有点以偏概全,不过讲故事确实是销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
好故事是打开客户心灵的钥匙,不过把一个故事讲好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好的故事都是事先准备的结果。与我们平常的聊天不同,这种故事有其特定的指向和作用。
一个好的客户案例应该包括四个核心要素:
客户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解决了以后给客户带来了什么利益;客户对此有何感想。
这四个要素基本囊括了客户关心的主要方面。当然还可以有些别的东西,比如客户背景、行业分析等等,但一定要分清主次。
有了素材,接下来就可以编故事了。
我们以挖掘需求的故事为例,来说明第三方故事应该如何形成。大家先看一张表:
第三方客户公司名称 我们从前有一家客户叫万维机械
行业 非常典型的机械行业,主要做汽车配件经销
接触点 去年七月份,我们在去做拜访的时候,和他们的采购经理做了交流
背景 采购经理对公司业务非常熟悉,同时公司业务量这几年增长特别快
转折 但他们财务经理当时对管理当中几个问题特别苦恼
存在的问题 (1)异地库存的管理(2)人员素质问题(3)仓库库位问题
我们帮助 我们帮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经理非常满意
你是否有也存在 我看你们和他们行业类似,不知道碰没碰到类似问题?
这是一个挖掘客户需求的故事模板,也是一个标准的故事架构,当然只是骨架。接下来我们对这个骨架做一下详细的拆分:
第三方客户名称
这里的名称一定要真实,但“真实”并不是一定是指你亲自做的项目。凡是你公司的项目,你都可以大言不惭地归到你身上来。这算是善意的谎言吧。
之所以要用真实的名称,主要是让客户觉得可信。如果简单说“我们有一家客户”,这样的语言不容易让客户信任(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缺乏信任了)。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销售人员必须熟记自己公司的成功案例。仅仅看公司案例集远远不够,最好的办法是详细向作案的当事人了解具体情况。不仅仅要了解业务的具体情况,还要了解整个过程的发展情况。情况了解透了,案例就属于你了。
行业
同行是冤家,客户最愿意听到的就是自己同行业的信息。而且越是客户的高层,越希望了解。原因也很简单,他们面临的环境相似,所以问题也相似。同行业的东西,会更大的激发他们的兴趣。
很多老总宁愿相信竞争对手老总说的话,也不愿意相信自己副总说的话。所以你的故事主角,最好和对面的客户是一个行业。
接触点
接触点是是指何时、何地与客户何种角色进行接触的。
时间地点未必那么较真,但是人物一定要准确,尤其是人物的职务要突出。之所以这样,不仅仅是为了故事的真实性,而是要把故事里的人物和现在的客户角色建立连接。
这个和行业类似。生产部长关心另一个公司的生产部长,财务经理对另一个公司的财务经理充满好奇。人们都在关心自己的同行在做什么。
背景
这里的背景是指第三方客户公司的背景和具体客户角色的个人背景。目的一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二是为接下来的问题做铺垫。
存在的问题
这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了。这里的问题不是随便说的,也未必一定是第三方客户存在的,但却一定是你精心准备的。它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客户所在行业最可能遇到的问题,二是你已经侧面了解过他们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却又不能直说。
其实,讲故事这个销售技巧的原理就是“碰”——拿客户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去碰运气。如果碰准了,需求就算挖到了。所以以上两条都是为了“碰准”。
模板里我列了三个可能存在的问题,目的其实也是为了“碰准”,毕竟三个比一个碰到的概率更大一些。
可能有人问了,那就干脆多说点,说个十个八个的。那不行,那就不是“故事“,而是”事故”了。这样做,破坏了故事本身的特性。
我们帮助
这里要描述的是,刚才提到的问题是否解决以及如解决的。如果是单纯的挖掘需求,不建议销售人员详细解释如何解决的,最好简单带过。比如这样说:“这三个问题我们帮他很好地解决了。”
如果客户关心,他就会询问解决方法。这样就能试探客户可能关心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客户首先询问的问题,通常是他现在最紧迫的问题。
当然如果你要实现“自我表扬”或者“建立信任”的目的,你可以把详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出来,体现你的能力和专业性。
你是否也存在
基于国人含蓄的特点,这句话不一定张口问,通过察言观色也能知道答案。当然,如果客户比较坦诚,或者你们已经建立了信任,那就大胆问。别人都已经存在了,他即使存在,也不会觉得有多没面子。
这七点是一个基本故事的构架。当然,实际应用中可以灵活变化。还是那句话,理解逻辑,忘掉顺序。
建立信任
我们前文书曾经谈过,“体现专业”是建立信任的重要手段。但是中国人都很含蓄,不能见了客户就大喊大叫自己是专业人士,也不能没完没了的夸奖自己是哪个名校毕业或者做过多少项目。所以讲故事就成了体现专业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你(正面对的客户)现在遇到的问题确实不太常见,好在我在某某公司也碰到过。当时我们反复试验了很多方法,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顺利解决。所以你不用担心,有解决办法的。”
上边这段话在实际运用时要复杂得多,甚至描述当事人的感受,不过目的都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性。
挖掘需求
如果一个女孩失恋了,正躲在角落里低声抽泣。你决定去劝说她一下。这时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你深沉的走到她旁边,告诉她:“别哭了,生活总是充满磨难,向前看,一切都会好起来。”你觉得这种方法有用吗?十有八九女孩哭得更伤心。
另一种方法是你走到她近前,拍拍肩膀,问她:“是不是失恋了?这有什么可哭的?我都被甩了五次了。”你猜女孩会怎么样?女孩很可能心中窃喜,掩饰着幸灾乐祸的表情问道:“你都五次了,真可怜啊。”
这就是人性,人们总能从别人的痛苦中找到慰籍。做销售的不批判人性的好坏,只利用人性的特点。
销售中,挖掘客户需求往往从挖掘客户困难和痛苦开始,但是家丑不可外扬。谁都不愿意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向你讲自己有哪些问题要解决。这时候,如果你向他讲述第三方客户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就很容易承认自己的困难和问题。
比如,你这样说:“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客户,他们的老总向我谈起他们公司最头疼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后来我们帮他解决了。不知道类似的问题贵公司是否也碰到过?”
如果客户真的有,你会发现客户很容易承认——挖掘需求的目的就达到了。
自我表扬
销售当然要自我表扬,表扬自己、表扬产品、表扬自己的公司等等,但是和建立信任一样,这事也不能简单的自吹自擂。否则,客户会觉得你是个卖瓜的王婆。怎么办?仍然可以讲第三方故事。
比如,这样说话:“某某公司的王总,对服务问题特别关注。他觉得自己的员工大部分是新人。操作过程中经常出问题,需要服务人员随叫随到。这也是他最终选择我们的原因之一。”通过客户的嘴,完成了一个自我表扬的过程。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编辑部,jamesfan@vip.sohu.net,010-58790767。与作者一起关注营销、关注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