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战地日记>详细内容
媒体人如何从“鹦鹉”变成“凤凰”?——转型“七年之痒”的内心独白(2)
作者:赵为民 时间:2008-7-31 字体:[大] [中] [小]
-
媒体人转型的四种模式与五条道路
根据我本人在传媒的十一年经历与十年的企业顾问阅历,传媒人的转型可分为四种模式与五条道路:一是向政界转,走上层路线,进入政界,如原经济日报记者薛晓峰先是调任《广州日报》任总编辑,再任广州市常委、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再任广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任党委书记;二是向学界转,走学术路线,进入高等学府,如原《粤港信息报》记者谢泳,因长期关注西南联大的历史研究,最近被厦门大学中文系,破格聘为中文系教授。三是向商界转,走商业路线,如原新华社记者孙勇,先是进入奇瑞汽车任营销总经理,后又任南京菲亚特汽车任商务副总经销;原广州日报集
这些都是媒体转型成功的典型代表,但也有许多转型失败或者不成功的“非典人物”。有得必有失,转型就要有牺牲,有人说,成功是没有逻辑的,关键是找到适合的模式与方法。对于那些不想在媒体久留,未来有可能转型的朋友来说,在下海之前,练好“游泳术”,多了解商海的风云,多认识市场“水性”,为“下海”做一些“试水”准备是必要的。如下五个地方可作为自己练习“泳技”的道场:
一是广告公司。在媒体习惯把广告人称为“拉广告”,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广告运作是一门系统的学问,必须深入其中,才能了解其精髓。
二是咨询公司。咨询公司相当于企业的“医学院”,有大量的临床案例可供学习,同时也有机会,深入市场,深入企业,近距离观察商业的规律,看到过去在媒体中看不到的“冰山”下面的“隐形知识”。
三是公关公司。过去,传媒人是公关公司的“甲方”,有一种优越感,忽视“乙方”心态的构建;如果有一天,自己从商,可能就是“乙方”,所以提前做好“乙方”的心理准备是必要的,也是转型的前提条件。
四是培训公司。传媒人一般能写,但是未必能说,口才与文才都是潜在的钱财,培训公司有一个“三将原理”,将计就计,将错就错,将心比心。进入培训公司能迅速练就“嘴巴功夫”,这对传媒人转型如虎添翼,不要不拿“培训”当回事,培训乾坤学问大,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五是企业市场销售部。中国的媒体当下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所以,要想真正读懂市场经济,读懂企业的运作规律,下海少交学费,成本最低的方法是通过“解剖一个麻雀而知道整个禽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企业去“蹲点”,像一个“实习生”一样去观察记录,然后再选择像皇帝一样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几倍。
转型七年的感悟心得
1、深挖洞,广集粮,缓称王。
2、关系有用,亦有限。
3、不熟不做,不做不熟。
4、行动时要思考,思考时要行动。
5、客户就是掌握资源的人,营销就是把客户变成用户。
6、服务是不讲公平的,选择了服务就要把服务当饭吃。
7、尽管你做好了最困难的打算,但困难比你设想的还是要多。
8、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想象中一头牛,不如手中一条狗。
赵为民——蓝博智业文化传播公司首席顾问,广东名牌调研中心主任、中国冠军企业经典案例书系总策划,原格兰仕集团新闻发言人,现格兰仕战略顾问。联系方式:0755——25110481 E_mail: zwm65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