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业资料搜索
相 关 文 章
最 新 文 章
- [经营]浅析商业动画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 [经营]谈传统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技术
- [经营]三维动画技术在固体物理学教学
- [经营]三维动画技术与三维虚拟技术探
- [杂谈]媒体创新与渠道变革
- [杂谈]媒体创新与渠道变革
- [经营]中国未来10年的新媒体趋势与
- [杂谈]新媒体这么屌,酒商你知道吗?
- [杂谈]三招让媒体站着把钱挣了!
- [经营]纸媒不老 变革前行
- [杂谈]论新媒体时代电视的媒体价值
- [杂谈]广告主电视广告预算逐渐向在线
- [经营]新媒体太热:或是另一个危机或
- [经营]纸媒的时与命
- [杂谈]药品专题广告停播后—城市广电
- [经营]对城市电视台几种经营管理模式
- [经营]城市广电台如何实施经营创新系
- [杂谈]传统纸媒转型之路
- [杂谈]报纸广告经营策略探讨
- [杂谈]纸媒风光不再,媒体人出路何在
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媒介宝库栏目--->媒体杂谈-->详细内容
谈企业媒介总监“十八般武艺”之企业软文(2)
作者:冯洪江 日期:2008-9-18 字体:[大] [中] [小]
-
其中尤以“新媒体”最是不容小觑,且隐然似将成为传统媒体未来的“掘墓人”。尤令后者胆战心惊的是,这样的“掘墓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门户网站、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楼宇视屏、移动多媒体(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网上即时通信群组……带着“新媒体”标签的名词,正如轰炸机般掠过传统媒体的上空。而据最新数据,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了 2.53 亿,规模跃居世界首位。这样的信息可解读为:以网络媒体为首的“新媒体”,正对传统媒体业形成一种颠覆性力量。
&nbs
报刊从业者自己也很无奈。传媒界有谚云:在报纸时代,“昨日”发生的就是新闻;在广播时代,“今天”发生的才是新闻;在电视时代,“现在”正在发生的才是符合要求的新闻;而在网络时代,与全球各地正在发生的新闻同步报道才叫新闻。此说对于在新闻报道领域表现相对迟滞的报刊业,是一种刻画和揶揄。事实上,对于报刊而言,比刊登“昨日的新闻”更可怖的是连“昨日的新闻”都没刊登,比题材“撞车”更可怖的是“漏新闻”。
新闻之道,惟“漏”是忌。一日,我老人家服务的某著名品牌欲介入一项新业务,适有一哥们记者来电问候,乃略告之。第二日,果见报矣。方揽报展读间,就有电话打来兴师问罪,娇叱声曰:“老头,啥啥报纸登了你们的啥啥新闻,咱们多年老友,这么重要的事儿为何不通知俺?55555……”“55555”者,美女记者之假哭声也。
我老人家赶紧赔罪、努力安慰,直到指天誓日地表示“再有下次,俺答应做你的男朋友”,“哭”声始止。盖该美女记者因“漏新闻”,已被总编先生好一顿诃责,并被课罚1000元。报刊业肩负集团内部竞争、同业竞争、跨媒体竞争“三座大山”,记者间竞争之激烈,益可知矣。在这种竞争压力下,电视台经常夸耀仅仅比同行提前几分钟播出某一条新闻;而许多报社记者朋友,也经常向我抱怨“如果每天交不回5篇稿子,就甭想见到编辑”。
企业的新闻素材何以变得如此紧俏?乃因需求趋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专业经济类媒体数量已由“三国鼎立”变成“五胡十国”,品类更是越分越细,计有政经类、营销类、管理类、渠道类,或有泛经济媒体、行业经济媒体、证券类媒体和财经类媒体之划分。它们欲在追求专业市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争取大众覆盖,来自企业的重头新闻和一手资讯不可或缺;而区域综合性媒体同样有一副“好胃口”,不管是纸质、电视媒体还是电子媒体,都嗷嗷待哺,有大量的版面、时段用于刊播经济及科技新闻。
媒体研究是枯燥的,最终结论是喜人的。该结论即是——公关传播及其企业软文的勃兴,恰恰是暗合了当前的传媒环境和媒体发展规律。然则,作为媒体重要新闻源和报道对象的企业,如何能为“饥渴”的记者老爷和记者老奶们做好服务、并使之对你心存依赖呢?办法当然是经常向他们透露一些新闻素材;更高段的做法,是你能围绕企业主动发掘新闻、策划事件、制造热点,并据此撰成合用的企业软文,再行对外提供。辛苦惯了的记者老爷和老奶们,见了这等现成的优等文章,能不芳心大悦、恨不得当场给你来个拥抱乎?
许多记者愿意跟我老人家交朋友,乃是因为觉得“最省事最轻松”。盖我老人家服务的品牌,资料积累丰富,百美俱臻、应有尽有,备有简章、欢迎索取,不似有些企业,连想对外提供一份像样的企业简介都木法度;不特如此,还没等记者“吭”一声哩,我已连珠炮似地将“成品”的企业软文,发传至其邮箱中,他们连电话采访或登门拜谒的精力都可以省啦。
尤令记者称颂的是:逢搞重大活动或开新闻发布会,企业光是新闻通稿就预先准备了不下10篇。这里面,有消息稿焉,有评论稿焉,有深度的焉,有短篇的焉,有事件报道焉,有背景材料焉,有这个角度的焉,有那个角度的焉,有正面爆炒的焉,也有从反面故意质疑的焉……总之是记者“看完了就直叹专业、拿去了就直接好用”,至多是利用电脑中复制、粘贴之功能,从各文中各撷取一部分,再像搭积木一样“拼装”一番,一篇新大作遂隆重问世矣。办事轻松,孰逾于此?记者们一手接通稿,一手接“红包”——企业按行规奉送的发稿费或车马费,赏心悦目、压力全无,回去后,能不遵旨刊发乎?
是故,把记者养懒,可谓新闻公关的最高境界。
找呀找呀找“题材”
有荤段子云:给我一部A片,我可以跷起三个地球;我老人家也有名言焉,曰:给我一个题材,我可以炮制绝妙软文。
但新闻题材却硬是比A片还重要。盖有些天赋异秉的年轻朋友,无需观摩A片,表现同样生猛;企业软文则不然,若是没有新闻题材、新闻由头或新闻切入点,简直就没有办法下笔矣。故就其重要性而言,即谓“题材乃软文之母”亦不为过——有花儿一样的题材、就有花儿一样的软文,有狗P一样的题材、就有狗P一样的软文。或曰,企业软文的优劣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新闻题材的选择和处理。
怎样的题材为好?这里面有矛盾存焉:首先,作为企业,自然是希望将见不得光的一面严严实实地包藏起来,秘而不宣,而将自己花枝招展的一面恣情向人展露,博取公众好感;其次,作为媒体,讲究的是“以精选资讯立身、以独立见解立言、以创造价值立德”,它们甄择和刊用企业软文的标准,乃是能够满足为其带来轰动效应、赚取注意力,进而达到增大发行量、提高广告营收等现实利益。
最后,作为读者,在他们挑剔的眼里,只有那些对其参与经济、制定决策、提高生活品质能有帮助的未知新闻事件和重大经济信息,才是值得一读的也。调查结果也佐证了这一观点:读者对经济类报刊最看重的指标分别是,内容实用、贴近需要(21.1%),内容好看、可读性强(16.4%),报道及时、时效性强(12.3%)。
因此,企业软文必须玩转“平衡术”。好的新闻选题,无不是兼顾了读者、媒体、企业三方的需求,最终达致“厂家不失望、媒体不为难、读者不反感”的“三赢”局面:媒体产出了代表公信力的稿件,读者获得了有益的信息,企业经媒体报道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个标准好似“照妖镜”,令蹩脚的软文无所遁形。
不妨“换位思考”:企业软文若是通篇充斥着露骨的自吹自擂、呆板的信息轰炸,同一品牌名在同一篇文章中以令人生厌的频度密集出现……似此浑身散发着广告味的下等货色,即使编辑老爷捂着鼻子、强压住汹汹欲呕的反胃感,将之刊用出来啦,读者老爷会有兴趣瞄上一眼乎?即令瞄上一眼啦,会耐着性子慢慢看完、且越看越想看乎?由是可知,罔顾媒体传播需求和读者阅读兴趣的企业软文,其结局多半不妙。想来,垃圾桶是它们最好的归宿,“没印象”是它们应有的评价。
题材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题材。有一位从事企业新闻传播的朋友,老是向我抱怨“莫得东西好写嘛”,一日他哀号曰:“罢了罢了,俺干脆效仿华为某员工,爬到高楼上来那么纵身一跳;事后老哥你帮忙发一篇《某某公司员工跳楼自杀真相调查》,算是俺为企业提高曝光率、提升知名度做出最后一点贡献。”索求新闻题材的穷凶极恶之状,以此为甚。
而事实上,新闻题材就像乳沟,只要挤一挤总还是有的。盖因一个企业的人、财、物、进、销、存等各个领域,每天都会发生各种新鲜事,若新品上市焉、荣誉加身焉、周年庆典焉、采用新技术及新材料及新工艺焉、CIS导入焉、企业更名更标焉、并购或联营或合作或分立焉、人事变动焉、投资趋势焉、CEO行踪介绍焉、管理新招出台焉、股票上市焉、股权变动焉、遭遇危机事件焉,等等。若是能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介入其中,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做好新闻发生前的预先判断、新闻发生中的捕捉选择和新闻发生后的优化报道,即不虞无“米”作炊。作为企业公关传播人员,须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事能写成新闻么?”。
啥啥,找来找去还是没发现有“米”?那也不是全无法子——与其坐等新闻发生,倒不如发挥“没有新闻就制造事件、没有事件就制造概念”的娱乐精神,主动地站在媒体的角度进行公关策划,通过比附一些热点事件或热门人物,人为地制造一些可供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和舆论热点,借题发挥、借力打力,这同样能触动媒体敏感的“神经”。
练就一双“新闻眼”至为重要。譬言,某公司为员工免费的班车接送,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信息,但它不是新闻;同样,你的办公室将在明晚组织唱K,这条消息很好,但也没有达到新闻的标准。新闻所要求的“新”,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展和创造,如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风尚等等;二是异常,也就是不同于常规、常习,不同于一般的事情。此外,它还必须足够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