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品牌营销栏目--->品牌诊断-->详细内容
“这样紫啊”能长期“爽歪歪”吗?(1)
作者:欧阳斌 日期:2009-7-8 字体:[大] [中] [小]
-
中国联通的3G品牌,确切的说是中国联通的全业务新品牌“沃”,日前亮相,用一句常用的广告用语,那就是“灵动上市”加“光荣绽放”。
有人说它“酷”,也有人说它“傻”;有人说它卓而不凡,也有人说它莫明其妙。
这是品牌“快餐化”操作的标志性作品。这也是全民“无厘头”时代的标志性作品。
这个世界开始狂奔了
在左手拿着薯片,右手按着鼠标,在眼睛里看着游戏,嘴上应着电话,耳朵里听着音乐,可能脚下还踩着跑步机的时代,我们已经没有耐心去煲汤了,我们甚至都没有耐心去肯德基去麦当劳了,因为去那里需要出门,需要排队,这已经不够快了。
当这个世界的轮子被一个魔鬼拨动的时候,轮子里面的小白鼠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它只能迎头赶上,狂奔不止,直到精尽人亡,吐血倒地。
仿佛使用4兆内存、256兆硬盘的日子并不是很遥远,但当你对着眼前这台两个G内存,N个G硬盘的电脑的反应不畅而骂娘的时候,你才会相信,IBM电脑确实已经是一个久远的年代的久远故事了。
所以,在新浪上,你会发现,新闻头条更新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在天涯里,你也会发现,帖子沉底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世界开始狂奔了。在股市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冲顶”;在社会学上,这叫着“最后的疯狂”。
我们都是这个疯狂转动的轮子里的小白鼠。而那个转动轮子的魔鬼,在旁边喝着咖啡悠悠地看着,它不着急。
品牌也开始了“狂奔”
而在品牌界,在营销界,你也会发现,产品越来越花样翻新,品牌越来越层出不穷,广告越来越眼花缭乱。
营销界的朋友都在忙啊,当广告公司负责创意的兄弟姐妹们,坐在马桶上都在冥思苦想的时候,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活得最悲惨、最值得同情的人了。
中国人比较容易着急,比较容易焦虑,比较容易冲动。穷了太长时间了,人生又是这么短暂,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急一点。
娃哈哈,是一个比较着急的典型。以前,它忙着品牌的横向扩张,整来整去,都没整出个名堂来,娃哈哈也从高附加值的果奶变成了瓶装水的代名词。现在,它改变了套路,开始大量推出新品牌,从“乳娃娃”到“爽歪歪”到“营养快线”,从“思慕C”到“哈喽C”到“啤儿茶爽”,从“激活”到“呦呦”到“非常可乐”。娃哈哈成了一个“品牌种猪场”,而且是一个高产的“种猪场”。
五粮液旗下的品牌已突破五十个,汾酒旗下的品牌也已突破一百个。
中国的企业容易走极端,刚刚我们还在抨击品牌多元化的误区,话音未落,“品牌泛滥化”的新课题就已经摆在眼前了。
大家真是不让营销界理论界的专家们,有片刻的消停啊。
快餐化的品牌是“好吃没营养”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品牌啊,因为很简单,多数的品牌都不能承担起“家国天下”的重任,多数的品牌都“英年早逝”了。
它们基本在遵循同一条生命之路:大规模的广告推出,大规模的渠道跟进,然后,悄无声息的慢慢消失。
某一段时间,这些品牌可能会很有市场轰动力,很有销售爆发力。但是,记住中国老百姓的一句老话:“凡事怎么开始,怎么结束”。
坐火箭升空的,多数都是直接坠入大海;从跑道滑行起飞的,基本都能安全着陆。
热闹过了,你扒拉扒拉算盘,扣除生产费用,扣除渠道费用,扣除营销费用,我不知道,你还能挣多少钱;最痛苦的是,明天早上,你还得早起,开始另一段辛苦的行程。这种劳苦忙碌的命运,比起可口可乐来,比起宝洁公司来,你是不是还是会觉得有些郁闷呢?
可口可乐,已经诞生超过100年了,它的产品几乎没有什么任何变化,但它是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不是“之一”,是“第一”。
我们的品牌操作,已经被快餐化了;虽然我们都清楚,多数的快餐食品,都是垃圾食品。但是,我们好象有点身不由己了,这个社会,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能沉下心来专注做事的人,已经太少。
可能有人说了,我就是要做时尚化的东西,我并没有期望这个东西做长久了,有几年可赚的就挺好的了,过几年,我再推出新的品牌来。
品牌就是你的孩子,你能不停地生多少孩子啊?养这么多孩子,你得花多少钱花多少精力啊?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农民兄弟每天一出门,都能在村口的墙上看见这样的大幅标语:“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山区人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品牌的道理,和计划生育的道理是一样的。太少了不好,太多了肯定更不好。
经常的结果都是,折腾了一圈回来,你发现,你最挣钱的还是“可口可乐”,你赖以生存的还是“蒙牛”,你的大本营还是“娃哈哈”。
你千万不要说,“人生的意义关键在于过程,不在结果”,这句话太“装”了。
根本原因是品牌命名的错误
从我的角度观察,无论是蒙牛、伊利还是娃哈哈、牵手,它们推出的诸多品牌的广告创意和广告形象,都是非常优秀的。这其实也看出来,国内广告界的创意水准,已经是相当高了,你要指望比他们更新奇,更华丽,已经很难了。
尤其是牵手的“这样紫啊”,娃哈哈的“哈喽C”,广告拍得都非常的出色,其传递信息、树立形象、建立知名度的功能已经实现得非常完美了。蒙牛“真果粒”和伊利“优品嘉人”也基本都是成功的广告作品。
问题不在广告上,不在渠道上,问题出在品牌的命名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时尚化命名的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的快餐化命名的方式。
“这样紫啊”,“啤儿茶爽”,“哈喽C”,从名字上看,都是非常时尚化的品牌名字。而时尚的东西,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光荣绽发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当你不清楚你的产品是否有长远潜质的时候,你一定要在产品的命名上,避免这种陷阱。
你一定要尽量给你的产品取一个生命周期尽可能长的名字,取一个在人群中在市场上驻留时间尽可能长的名字。
我们的企业和我们的营销界,其实步入了一个品牌命名的误区。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对不对的,就不去争论了,如果纯粹是胡说八道的东西,不可能流传至今的。
这是一种人生的宿命,如果要从哲学上、从宗教上、从伦理上、从社会学上去解读,可以写出一本巨著来。我们只去看看这种现象的表象的东西。
无论是“蒙牛”,还是“伊利”,无论是“牵手”还是“娃哈哈”,其实都是非常好的品牌命名,其命名的来由,我想,多数都是创业者在“灵光一闪”中得到的,用一句宗教的话说,这来源于创业者的福报;用一句老百姓的话说,这是天上砸下来的馅饼。
这些品牌都是非常有生命力的,都是可以长久存在的品牌(当然,你不要乱来啊)。
但是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所有著名公司的第二代、第三代品牌,其层面,其内涵,其意境,都无疑在走下坡路。它们开始追逐一种短暂的繁荣,追逐一种瞬间的快感,追逐一种即期的利润。
就连可口可乐公司也不能例外。
它的第一代产品是“可口可乐”;
它的第二代产品是“雪碧”“芬达”;
它的第三代产品包括“果汁源”“醒目”“天与地”“水森活”“酷儿”“冰露” “茶研工坊”…….
只从产品的名字上,其实你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规律和脉络来。
这难道真的是一种宿命?
创业时的艰难与困苦,已经转化为成功后的享受与挥洒。而能够再静下心来做事情的成功者,已经不多。
并且,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创业者在事业的初期,会小心谨慎地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会对天地自然有一种敬畏,会对消费者有一种尽心;当他成功以后,这些东西,他很少再去重视,他会对企业的管理体系、运作过程、研发推广,有一种尽乎于迷信的依赖,他会认为科学化的管理、高效率的执行是一切的根本。老板们其实开始逐渐地远离市场,远离消费者,远离真正的商业感觉。
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不亲自管理营销,这个企业一定是要出问题的。
市场感觉和商业智慧,比所有的管理和所有的技术,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