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专业搜索
相 关 文 章
- -橄榄油新产品上市营销案例解析(上
- -橄榄油新产品上市营销案例解析(下
- -新产品上市终端促销的四大策略
- -OTC新产品上市市调一二三
- -xx系列日化新产品上市营销方案
- -产品上市前,要做哪些市场调查?
- -市场调研只是产品上市的一个参考依
- -新品反击战
- -中外企业新产品上市模式及操作手法
- -侧翼包抄 背后一刀-“速阴洁”产
- -中小型乳制品企业产品上市推广思路
- -地方名人小么哥 拉动齐鲁大市场-
- -如何做好新产品上市前的评估工作?
- -企业新产品上市走四步
- -“幸福三宝”产品上市策划纪实
- -某公司护眼产品上市推广方案
- -多事之秋如何调整工作策略促进新产
- -新产品上市失败案例思考
- -新产品上市的传播特点
- -新产品上市的定位技巧
最 新 文 章
- [品牌诊断]-麦斯威尔,最走心的浪漫撤
- [品牌诊断]-“天鹅可飞,孔雀难鸣”—
- [品牌战略]-也谈品牌战略架构
- [营销策划]-湖北“秘源玛卡酒项目”操
- [品牌战略]-品牌定位,你是要做自己?
- [品牌诊断]-浅析奇瑞路虎品牌架构设计
- [营销诊所]-我在营销上犯过的四大错误
- [营销策划]-华丽转身的“新希望”:互
- [营销策划]-营销策划中的策略定义
- [品牌攻略]-15年关于新品牌的六场“
- [市场纵横]-消费认知的“破与立”
- [营销策划]-营销中不同角度观察消费者
- [品牌攻略]-工业品企业为什么需要品牌
- [品牌攻略]-大品牌时代的10个“不要
- [营销策划]-别把营销策划玩成益智游戏
- [营销策划]-中国传统企业在大互联时代
- [品牌攻略]-让消费者参演你的品牌故事
- [营销策划]-当下营销乱象
- [营销策划]-工业品营销,你喊错人了!
- [品牌攻略]-做品牌千万别做小三
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品牌营销栏目--->营销策划-->详细内容
中外企业新产品上市模式及操作手法对比(1)
作者:魏庆 日期:2008-8-8 字体:[大] [中] [小]
国际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总是让内企望洋兴叹,于是高薪诚聘外企职业经理人来“改天换地”。
外企职业经理人进入内企后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惊呼:“这个企业怎么这么乱?市场决策怎么这么草率,这么混乱的企业怎么还能存活(早就该倒闭了)”。
事实上,国内就是有很多企业在这么“混乱”的管理状态和“草率”的市场决策之下生存,而且业绩节节攀升,企业迅速发展。 <
本文就从新产品上市的角度谈起:
不管什么企业,新品上市一般都得经过四个步骤:
1、 新产品的设想
2、 新产品的生产改良最终定稿
3、 新产品销售的步骤计划
4、 新产品上市销售实施
同样的过程,内外资企业作法几乎完全相反,而且非常有戏剧性
第一步:新产品的设想和创意
外资企业:着重于新品可行性研究——解决概念问题:打算卖什么产品?卖给谁?卖什么优势?
外资企业首先会花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的时间去做市场背景数据研究、了解市场整体趋势、分析目标市场上的竞品有哪些弱点可以利用、消费者还有那些需求没有满足、最终找到市场机会(如:1.6元以上的高档袋面市场有需求但无强势产品);然后针对市场机会量身订做提出新品概念(产品的克重、规格、价格、包装、诉求点等要素的初步确定);最后评估上市这个产品所要求的生产设备投资、盈亏平衡点(要达到收支平衡必须完成的基本销量)、所需财务支持、必备销售网络(考虑是否需要专门建设企业以前尚未涉足的销售渠道)等方面企业是否存有足够的承受力。决定企业是否有能力上马这个项目,并可能从中获利。
内资企业:赌一把,看老板的感觉准不准。
宗庆后先生曾经有一句名言:我宗庆后就是不相信外资市调公司的数据,我做生意靠感觉。
内企的新品往往是老总感觉一来,灵光一闪拍脑袋出一个模糊的创意(比如:整一个专门给农村市场投放的低价方便面?借非典的机会搞一个纯天然的洗洁精?)。接下来下面的经理就要赶紧搞出一堆“这样的东西”然后一个一个让老板过目,最后拍板定案进行生产销售。
老外最看不懂的就是内资企业新品推出速度,笔者给国内的一个知名糖果企业培训,正巧碰上他们在销售会议上商谈“明年公司准备把现有的190种产品刷掉70个、重新上马110个,大家根据自己区域的情况提提意见,会上把这事情定下来”。这种“亡命”的招数,拿到外企里肯定吓死一片!!
分析与点评:
让人惊叹的是内资企业如此“仓促”和“草率”的新品推广效果往往并不差——成功内企在市场上咤叱风云决不是靠管理取胜,新产品策略恰恰正是他们的主要优势之一。
相反外资企业煞有介事劳民伤财搞了一大堆调研,新品却常常无疾而终(最典行的就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大陆市场推出的天与地茶、天与地水、醒目、岚风接连失败)。
内资企业和国际性企业对新品上市项目的不同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东西方两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差异。你看,西医就是一切要靠数据,动不动让你做一大堆化验。中医就是凭感觉,脉搏摸一摸就知道给你吃什么药——这让很多老外格外想不通,所以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在很多西方国家还是非法行为。
到底感觉这个东西可信吗?
宗庆后说他不相信数据相信感觉的同时还说了一句话:我一年差不多有两百天时间在市场一线走访,所以我对市场非常有感觉。
内资明星企业老总大多数“出身贫寒”,一线起家。当年创业之初“曾经亲自瞪着三轮车挨家挨户上门推销”!他们提出产品创意也许没有正规营销理论做背景,没有专业调研公司的市调数据做支持,但“我在农村长大、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最知道农民需要什么”,他们对某一区隔市场(如:农村市场、小家电市场)非常熟悉,他们知道这些消费者需要什么东西,喜欢听什么样的名字。他们创意新产品凭的是多年深积厚累的市场感觉。
而这种感觉,岂是抽雪茄、和咖啡的老外和西装笔挺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冥思苦想,出差住星级宾馆的的所谓外企职业经理人能领悟的?
别笑话内资企业太土,他的这一套一定时期内在中国很管用——产品创意来源于一线,研发成本低、上市/调整改良/推陈出新/乃至下市都很快,他们甚至能为一个经销商,一个地级市场专门生产一个产品,真正的以销定产。
万一要是感觉错了怎么办?推倒重来呗!反正我们上一个新品花不了少钱!出十个新品只要能“火”一个就赚回来了!!
老外的那一套理性分析模型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他们太没“感觉”,而且执行往往有问题——
所谓的跨国公司市场部、知名专业市调公司里领头的往往是个“洋鬼子”(对中国市场了解有限)、跑腿办事的是高学历、满口英语、熟练掌握EXCEL表格各种功能的“假洋鬼子” (实际上连批发市场门朝那边开都摸不清),中间还夹杂着很多小算盘、个人利益、打工心态的影响。这种“文人雅士”做的数据分析,难免偏误。
应该怎么办?看你的企业规模了,小企业根本就别管什么数据研究那一条,你请不起真正专业的市调公司。市场流行什么你就做什么,有新想法了最好先找个区域试销一下。大中型企业如果作为老总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市场一线体验和感觉,不妨就凭感觉做原始创意,然后让数据分析做验证,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你就可以三思而后行。
记住!市场调查不要预设立场,不是给你的英明创意找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