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战地日记>详细内容
《小心广告》(五)(3)
作者:刘书宏 时间:2010-1-6 字体:[大] [中] [小]
-
网上有售楼高手估计是良心发现,抛出了十多条售楼中的骗局,令广大群众个个受益非浅,对那些正在买房的和将要买房的广大人民群众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依此可以识别出广告和促销的秘诀之处。
这些房子的广告我大多不细看,因为我接触的多数房地产广告商都不是老实孩子出身,如果以我这十多年的广告从业经验来看,两成房地产商有道德观,有良知,对自己的房屋作品有责任心,两成一般,六成只知道钱,体现在广告作品上,基本上两成真诚对待广告人,该付钱付钱,规规矩矩,两成能拖就拖,六成赖帐成癖,而且经常以招标之名圈别人的稿子。靠这个来省广告创作的费用。
见了报了,引起公愤,但后来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看到北京有两口子在被人用大刀片在光天化日之下给砍了,上海有开发商在电视镜头前与业主展开全武行,痛殴业主,广州、深圳、珠海均有报道,有黑裤子,白衬衣手持铁管,个个身手不凡,将业主打得抱头鼠窜。
够酷,蛊惑仔的电影也就是这等威风和气派。不过,电影和电视剧里那都是假的,演员们嘴里哈哈地喊得响,你要是细看,那都是装的,不是真打,往往都是替身演员翻过跟头去,然后大刀砍过来,正好砸在翻过的地方。一看,就是演练好的,不是真家伙。
从业主和开发商以及物业中记录下的真实镜头看,那可是真的,噼里啪啦全是打在实处。真的和假的就是不一样。
十多年来,要说做房地产广告,我肯定算是个成了精的,基本上一看楼盘的位置,定位和房型等等,就知道能卖出个什么成色来。但这类业务基本不干了。没劲。
有的时候会在广告里承诺有这个有那个,多数时候,也很难兑现,因为开发商也不是万能的,很多决定权也不在开发商,加上房地产利润高,谁都想沾,导致成本加大,利益驱使,本来该建绿地的地方,只好建停车场,该做大门的地方,只要做门脸房。等等。
这样矛盾就有了,多数业主也都不是吃素的,能掏好几十万甚至百万以上现大洋买得起房子的也都不是善茬,所以,一闹就都不是小事。
早些年我有个朋友,买了房子,承诺的产权证迟迟没有办下来。找开发商,软硬兼施地,怎么都没有办法,人家就是敷衍,不给真办事,因为这个朋友指望着这个产权证给孩子办户口,办不下来,上学什么的都耽误了,没办法,找到我。广告人出身的我给支了个招,印了条布标,上写:“此房无产权证”,准备挂在正好沿街的窗户上,开发商一看就急眼了,一个高层管理者立刻接待了我,其实,不久前我给他们的高层发过传真,但没有理睬。
这次,没多久就办成了。那个布标也没有用上。
但那个创意却如星星之火燃烧开来,如今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很多地方都挂着大标语,但都丰富多了,什么内容的都用。
很热闹,很热闹,说明,广告还有启发群众维护自己权益的作用呀。
大概在八十年代,我们的中央电视台就播放过这样的经济类节目,他们比喻说,未来开放的中国,家庭用于装修的钱多到可以铺满地面并没过我们的脚面。
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个节目,但我却牢记在心,当然不光是我,很多人即便没有看过这个节目也都有直觉,因为很多广告公司的全称都叫某某广告装饰有限公司,即便全称里没有装饰字样,多数都在营业执照里都有装饰这一项目,而且,多年来,很多美术专业院校的学生毕业了如果画画没什么大的进展,基本上就干装饰了。
不过,我们和中央电视台都预见错了,真正铺满地面不光没过我们脚面而且会没过我们的头顶的行业不是家庭装饰业,而是房地产业,随着房子越建越多,越建越豪华,价格越来越高,空置率越来越高,人民群众所需要掏出的买房的钱也都几近汪洋大海了。
不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确实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之下,相当一部分人率先成了先富起来的那一拨人,开始享受市场带来的富裕的生活。无论如何,有了房子怎么也都得拾掇拾掇吧。
城市中报纸的广告收入的大头来自房地产和通讯等,还有一个就是家庭装修和建材广告,这些广告成分类广告形式,一登就是整版整版地登,而且有的家庭装修公司和新型材料也是层出不穷,大牌企业也涉足这个领域,也有小企业通过这个领域把自己搞得大有作为。
台湾大佬王永庆先生说,只要有钱赚,商人们就是爬也是要爬过去的。这话应该是老先生毕生体验的思想精华吧。所以就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家庭装修用的建材产品在一夜间突现在我们的面前。
可是,问题来了,所有的这些材料安全吗?依我看,很可疑,我有朋友买的新房子,不知道是房子建的问题还是装修的问题,屋里长年一股浓郁的氨水味道,养花死花,养鱼死鱼。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说的最悬乎的是一家子搬进新居,几个月以后分别就死球了。最后一看原来是装修的毒气造成的。够玄的。
不是说有行业标准吗。我看不能相信行业标准,首先,商人是发疯地爬去干的产品,而行业标准和检测机构可不是发疯地跟着这些商人制定标准和检测产品,所以总是生产永远是比标准和检测来得快的多,而且,我们真的能相信检测设备和现有的知识以及经验吗?我们知道,装修用的油漆,胶水,大芯板等材料都是合成材料,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危害不光老百姓搞不清楚,连行业权威机构也不见得就了解全了,人类进步到今天,也知道科学不是万能的。
况且,眼下的机构是否值得彻底信任也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
所以,家庭装修最好不要用复合地板,纯木地板也别刷太多的漆,也别用胶水沾,等等。
墙面千万别做木制墙群,别用软包,更不要用石膏什么的做装饰,木门木窗和木框别用大芯板材。
我敢保证,这些东西都不可信,都有毒。也别相信企业的那些标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的一个朋友因为做企业做的大,他是做食品的,不断推出新产品,检测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根本就没有能力去为他的产品制定标准,所以很多标准就是他的企业制定的,就是说,他说安全就是安全的。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我,这也有毒,那也有毒,什么都不行,那你让我用什么?
这个问题问到要害了,我是个素食者,不从信仰的角度说,我也经常会劝告别人别吃肉,鸡有禽流感,牛有疯牛病,猪有垃圾猪注水肉,而且饲养动物都用的激素,最好别吃。最为重要的是,动物有生命。吃它就要杀害它。
朋友反问我,那你吃什么?我说吃素呀。朋友说,那菜有农药,施化肥,也是对人体有害的吗。
那你吃什么呢?朋友如此问我。
少吃,而且吃素,能吃纯天然的食品就吃纯天然的食品,住装修简单的房子,其实装修豪华也就是满足了眼珠子那点贪欲,所以,尽量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贪婪的欲望,真的要想多活几年的话,就只能这样了,我说。
做广告这个职业,有个很奇怪的体验,经常会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互相感受,比如说做一条电视片,不是想自己如何感受,而是想别人如何感受,经常就将自己忘掉了。这已然是职业习惯,让自己难以成为一个消费者,很难建立起以前曾有的消费者的消费感受。
我曾经在客户的高级服装专卖店里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快过年时,一群人进得店来,不问价格,出手不凡,买了一大堆的高档服装。我上前问问客户的来历,客户爽朗一笑,说,我们就是生产服装的,赚别人钱赚了一年,年底了也让别人赚一回我们的钱。
这种感受和习惯,如果发展下去,会偏离一个消费者的直觉,比如说,我已经多年没有给自己买新衣服,因为服装厂老板我认识的太多了,服装广告做的也太多了,多大的名牌都没什么大不了的,都是布裁开再缝上。
经常会有产品被精心拍摄过后,老板看后会不太认识自己的产品了,很惊讶的样子,如此,这个状态可以考验我们的工作,如果这个老板依然还能认得出是自己的产品,那么这个广告就很难通过了,如果他自己都不认得了,这个广告就容易过关了,就好比婚纱摄影或者个人*,如果照相的师傅把你的容貌拍得和你本人一样真真的,你一定要拒绝付钱。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看起来像你,但其实根本就不是你,但明明拍的就是你,非常漂亮,没有缺憾,只有优点的照片。
这样,你才可能付钱。
只有做广告人,才能有这种广告人、经营者、消费者之间互相转换的奇妙体验。
因为这三种身份转换的太多,所以经常会恍惚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反到不象以前初入道时判断力准确,尤其是在选择广告方式上。现在被开发的媒体非常的多,媒体的形式也非常的多,比如用传统电视,用普通报纸,或者户外广告,或者网络广告,或者直投平面广告,或者一个公益活动。可能经营者喜欢电视,可能正好被调查的那几个消费者喜欢报纸,可能我这那个时刻更喜欢网络。等等。当然不可能什么都做,而只能挑选一部分的方式去做。
我们公司的汽车驾照和那些行车执照年检需要办理,一年中还有很多的手续要办理,还有修理等等手续,非常烦琐,过去是专人办理,耽误一个人还担心要是该人辞职给撂了。正好社会上有专业的落户公司,叫汽车俱乐部,非常的省心,从汽车的手续和日常的维修保养等等全齐了,但这样的公司很多,经常会把小广告放在车窗的雨刷器或者玻璃窗上,还有的就在路口塞进车里。
我挑选了两个比较大的汽车俱乐部,口碑都很好,实力也很好,价格差不多,就为难了。不知道选哪个,而且两家的服务都有特色,优惠也都很多,都舍不得。后来综合一下,选了其中一家,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这家经常举办驾车出行捐助贫困孩子读书的事情,二是这家车行的标志是两个骆驼,而且真的就在车行门前养了两只骆驼,那是因为长期捐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当地政府捐赠给这家车行的。
虽然另一家也有很多的优惠,而且比这家的优惠更多,甚至一年内白给擦车。但权衡一下,还是选择了这个有骆驼标志的车行,因为捐助别人说明有爱心,有爱心的人就更负责任,更值得信赖;选择两个骆驼做标志,而不是用个英文字母一变形,光以为自己是大公司的派头,这样的心态有创意,有想法,有新意,感觉更值得交往,而且将两个骆驼养在车行的门前,本身就很令人快乐,令人充满创意感。
这么一想,有爱心的人有创意,就有责任感,就值得信赖。
善有善报,真是这样。